稽考留存至今的孙氏族谱和碑石等资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的孙武后裔北迁后形成的郡望可信。关于乐安望的形成时间,《元和姓纂》记载乐安望的重要人物“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此望的形成不会晚于汉朝。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乐安”作为孙氏郡望在魏晋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志·魏书》、《晋书》及南北朝诸史中,往往有乐安孙氏的出现。(29)乐安孙氏的分支钜鹿孙氏形成于南北朝,此望称“绵绪太原,分流乐安。爵士有因,遂居钜鹿焉。”(30)《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收有孙中山先生祖祠所在地广东省中山市左埗头雍正初年所作的《孙氏祖谱序》云:“予郡乐安,望出太原。”(31)无论南北朝还是现代,这两支孙氏均宗太原、祖乐安,乐安望早于太原望是乐安孙氏的共识。太原望之前的孙膑徙居地名安乐明显不是,孙明北归后的居住地今大名县束馆镇的地理方位与上文研究结论“春秋乐安在唐代魏州元城县的沙麓山,即今大名县东部的沙麓山遗址一带”的地理方位一致,孙武故里春秋乐安就在今天的大名县束馆镇确凿无疑。孙明北归,当是在寻根念祖的观念下,回迁到先祖封邑齐乐安,承祧宗嗣,世居于此,其后裔方称为“乐安孙氏”。
历史的发展变迁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我们仍可从文献中的点些记痕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关联,还原历史的真实。对大名县束馆镇就是春秋乐安地望的研究结论,我们应予以确认,还孙武、孙膑故里一个历史的真实。
注释:
1、《新唐书》卷73下《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45页。
2、(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61页。
3、《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161页。
4、关于“乐安三说”的研究结论“陷入困境”和“非乐安说”的出现,详见李慧:《孙武故里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史地网刊2006年第1期;http://www.iqh.net.cn/lsdl_sdwk_show.asp?column_id=2925。
5、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6、杨师群:《中华姓氏谱·孙氏卷》,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7、(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原序》,第1页。
8、《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43页。
9、《旧唐书》卷181《何进滔传》,第4689页。
10、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989页。
11、赵金炎编注:《孙武故里史料集成》,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65—66页。《乐安孙氏七迁碑记》立石于青州府乐安县即今广饶县孙氏先祠内。后碑石被砸。其碑抄文见于广饶县难下口村孙洪升所藏清同治续修二卷本《乐安孙氏宗谱跋》。
12、(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三一三,《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82页。
13、(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6—457页;《旧唐书》卷39《地理二·河北道·魏州雄》,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93——1494页。
14、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第940页。
15、《新唐书》卷199《儒学中·殷践猷》,第5683页。
1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第2431页。
17、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第1855、2289页。
18、(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唐文续拾》卷一四,《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第2326——2327页。
19、(唐)杜佑:《通典》卷180,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56页;(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第448页。
20、(战国)《国语》,上海:上海书局,1987年,第121页。
21、左丘明传,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卷二十四《左传·召公十九年》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子占使师夜缒而登……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杨善群据此认为田书是因这次战役始受封邑、赐姓“孙”。见杨善群《孙子评传》,第80页。
22、据传本《天子自序》。见赵金炎编注:《孙武故里史料集成》,第3、4页。
23、《孙膑的传说》,白梅俊、栗丛森搜集整理,《邯郸地区故事集》收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孙燕在安贤镇建南燕国国都》,白梅俊、冯克军、王久战搜集整理,《邯郸日报》,2005年11月15日第五版。
24、大名县地名办公室,《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1983年,第246——248页。
25、刘文学:《孙膑与聊城》,《千古战例垂青史——莘县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26、转引自杨善群《孙子评传》,第359页。
27、(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原序》,第466页。
28、见《新唐书》卷73下《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第2945——2496页。
29、杨善群:《孙子本事新论》,《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92页。
30、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正光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孙辽浮图之铭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
31、转引自周菲菲《20世纪初叶旅日客家人与中国革命》,《党史文苑》,2005年第8期,第15页。
2006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