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春秋乐安地望考辨兼论孙武、孙膑故里

春秋乐安地望考辨兼论孙武、孙膑故里(2)

发表日期:2011-7-17 21:06: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殷践猷“博学,尤通氏族、历数、医方。”(15)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乐安孙氏七迁碑记》中的“(孙)顗因之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今魏郡武水”并非失误,而是今人标点有误。武邑即今河北武邑县,武遂即今武强县,魏郡即今大名县,武水县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武邑武遂”与“魏郡武水”根本不存在古今地名对照的关系。《乐安孙氏七迁碑记》记载乐安孙氏七次迁徙,孙顗在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曾数地避乱,“武邑武遂”是两级机构,武遂是孙顗的一处迁徙地,孙嘉之家族墓志记载孙顗曾避地武水遂家焉,《元和姓纂》记载孙顗曾“避地于魏”,武遂、魏郡、武水是孙顗家族在河朔的三处迁移地。“居武邑武遂今魏郡武水”应该标点“居武邑武遂,今魏郡、武水”。

孙逖为孙嘉之标望“魏郡”,说明魏郡在乐安孙氏的发展繁衍过程中有一定影响,为乐安孙氏所崇尚。综考《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孙嘉之家族墓志,孙逖之后除孙绍仍称“魏郡武水人”外,(16)孙成、孙婴、孙起、孙储、孙景商等人已改郡望“乐安”。如孙成墓志记载“避地魏之武水,武水故属乐安”,孙公乂墓志记载“其先魏之乐安人”。(17)孙逖以后,武水县并不属于魏州,很显然,孙成墓志的“魏之武水”是沿袭孙嘉之墓志中的“魏郡武水”而来,“武水故属乐安”也是沿袭孙嘉之墓志中的“故属安乐”而来,只不过把“安乐”换成了“乐安”。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认为孙嘉之墓志中的“故属安乐”是“故属乐安”颠倒所致,赵金炎《孙武故里史料集成》也认为是“颠刻之误”。乐安是否是安乐的颠倒之误?对此必须辨明孰是孰非,这是找到真正春秋乐安地望的关键。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载:“府君讳壬林,字茂卿,其先安乐人也。……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18)安乐是孙膑率族迁徙地,也是乐安孙氏所崇尚的一个地望,安乐与乐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名。时近当不误,孙嘉之墓志称故里武水“故属安乐”真实可信,孙成等人墓志中称孙顗“避地魏之武水,武水故属乐安”值得怀疑。如果“武水故属乐安”无误,名重一时的孙逖绝对不应该为其父荣引“魏郡”来夸耀自身,孙嘉之墓志称故里武水县“故属安乐”那也是错误的,孙逖不可能在其父墓志中出现这样两个基本常识性的错误。“武水故属乐安”实系孙成等人为合理标望乐安而作的篡改,春秋乐安不在武水县。

孙壬林“其先安乐人”标望乐安,孙逖“故属安乐”标望魏郡,孙逖之后标望乐安,封爵也为乐安男、乐安子等,可见对孙逖之后标望乐安时人没有异议,孙嘉之家族标望乐安与标望魏郡是同一的。之所以同一家族标望不同,是因为“其先魏之乐安人”,春秋乐安在魏州治下。

《元和姓纂》没有指明春秋乐安在魏州某县,按照史书记载惯例应在其治所。唐魏州初治贵乡县,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移元城县入魏州城东北,自此以后,“魏州,理贵乡、元城”,贵乡县“郭下,管西界”,有狄仁杰祠、惬山古堰;元城县“郭下,管东界”,有沙麓山、马陵、束皙墓。(19)贵乡、元城两县大致是今大名县境。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卫献公自齐还国,临行,齐执政崔杼“止其帑求五鹿。”(20)自此,五鹿始归齐,为齐国西南边陲。五鹿在今大名县东南部,在唐属魏州元城县,又名五鹿山、沙鹿山、沙麓山,俗称东土山,而贵乡县境亦即今大名县西部,在先秦从来没有归属过齐国。田书因伐莒有功,赐姓“孙”,受封采邑乐安的时间在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21)时五鹿归属齐国已25年。从五鹿地域在齐、唐的归属以及田书受封采邑的年限推定,春秋乐安在唐代魏州元城县的沙麓山附近,即今大名县东部的沙麓山遗址一带。

孙成等人之所以伪称“武水故属乐安”,标望乐安,是受“以门户相高”的观念影响。在唐代,声望显赫的郡望,在政治生活和婚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笔“无形资产”。因为乐安是妫姓孙氏的发源地,乐安望较其他支系郡望为贵,虽然春秋乐安在魏州,但标望魏郡极容易被视为乐安孙氏的分支郡望,标望乐安远比标望魏郡炫耀自身为乐安孙氏更为直接。武水县距魏州元城县沙麓山旁的春秋乐安不足百里,武水晋阳里与春秋乐安地面基本上可视为同一地面,从地名上讲安乐很容易被认为是乐安一时颠倒之误。孙成混淆乐安与安乐,把占籍所在的武水晋阳里“故属安乐”篡改为“故属乐安”,造成春秋乐安在唐代武水县的假象。岑仲勉、赵金炎把“安乐”认为是“乐安”颠刻、颠倒的失误是没有详考所致。林宝正是对当时好标郡望、多题郡望的时风审慎考辨,对诸家传世家谱详尽甄别后,方作出“魏故属乐安”这个完全尊重客观事实的结论。

二、从分流乐安的郡望分析春秋乐安的地望

迁徙是士族家族变迁史的一个永恒主题,迁徙意味着从本宗析出支系,由此产生新的郡望。就乐安孙氏发展繁衍过程而言,随着徙居地的不同,产生诸多郡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有太原望、清河、青州、钜鹿、昌黎等。结合史传碑志、传世家谱资料等,疏理清乐安孙氏在各个时期的流徙播迁之地,由已知的不同时期分流乐安的分支郡望回溯寻根,即可找到春秋乐安的地望,这无疑是考证乐安地望的最基本的方向。此结论又可验证上文“春秋乐安在唐代魏州元城县的沙麓山附近,即今大名县东部的沙麓山遗址一带。”的结论正误。

孙武离开乐安南下吴国后,屡建功勋,受封采邑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孙武客死吴国后,其子孙分为两支:一支留居在孙武封邑富春,世称富春人,历二十四世而生孙坚、孙策、孙权,皆为三国名将,孙权创立吴国,晋灭东吴后,将孙权后裔迁至洛阳,形成洛阳孙氏;富春孙氏后又分出富阳孙氏;另一支,由吴国归齐国,数世生孙膑。(22)同为“孙武之后”的富春望与乐安望同源不同流,乐安望应是孙武后裔北归齐国后世居在春秋乐安古地上而形成的。

孙武至孙膑之间的世系,国家图书馆藏的《溧阳孙氏宗谱》记载为:“孙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以三十年为一世计算,此世系与《史记》所载孙武“百余岁有孙膑”相符,可以采信。

孙明、孙顺、孙机史籍中没有记载,孙操、孙膑居住地有实物可证在今河北省大名县束馆镇,现存有孙操故里碑、孙家故宅等遗址,流传有许多关于孙操、孙膑等人的民间故事,收集整理有《孙膑的传说》、《孙燕在安贤镇建南燕国国都》。(23)束馆镇地处沙麓山南麓,在西晋以前为安贤镇,因西晋文学家束皙在此设馆教授,后人为纪念束皙,改安贤镇为束馆镇。

孙操、孙膑故宅遗址在束馆镇中心。束馆镇群众历代口碑相传,此宅院为孙操先祖所留,孙膑在马陵之战中,设计歼灭魏军主力,魏太子申重伤致死。因束馆镇地处魏齐交界的齐国境内,极易遭受魏军报复,为保全家族,免受灭族之灾,孙膑迫于时势留下侄子孙燕继续为齐国镇守安贤镇,自己率家族东迁往齐国内地,后又将孙燕等族人带走,遗留下这处宅院。束馆镇有着浓厚的孙子信仰崇拜,村民把孙操、孙膑奉若神明,从来不在这处宅院遗址上面建筑房屋,认为那样将冒犯神灵,会倒霉的。后来,东迁的部分孙姓族人又回迁到束馆镇,居住至今。今天大名县的孙姓仍是本地大姓,特别是束馆镇周围乡村更是居多。

孙氏宗祠在束馆镇南,始建年代不详,供奉孙操、孙膑、孙燕等孙氏历代先祖塑像。孙氏宗祠历史上曾多次维修,至今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十月七日至十日为束馆镇隆重纪念孙氏先人的庙会,束馆镇群众和孙氏后人连续四天举行唱戏、祭奠等活动,并表演与之相关的文艺节目,方圆上百里的群众都有参加,场景甚是壮观。1948年,元朝县(后并入大名县)开展“向封建进军”的群众运动,发动群众拆除寺庙,在拆除孙氏宗祠时,束馆镇群众刘德太、刘好智、刘司义、周献文等人发现一通古碑,上刻有“孙操故里”,但立碑年限不详。在调查走访时,当事人及束馆镇群众对孙操故里碑言之凿凿,称孙操是孙武的四世孙、孙膑的父亲。束馆镇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束馆镇群众对孙武之后的世系能知道如此详细,可见孙操、孙膑等人在束馆镇的深远影响。

束馆镇东还有一烟市寺,始建于唐朝,明朝曾进行过重修,是为纪念孙操、孙膑等人而建的。在束馆镇北有春秋时期的烽火台遗址,目前已无任何设施,仅存1.5米高的夯土台和残砖乱石等堆积物,面积600平方米,据称这是当年孙家守卫齐国时建造的。束馆镇周围好多村庄均因孙家而得名,如前营、后营是当年孙家军驻扎地,花园头村是孙家花园等等。(24

束冠镇虽没有实物明载此地为孙明的居住地,但孙明、孙顺、孙机不可能三世均率族迁徙,且中国古代有聚族累世共居一地的传统观念,由束馆镇民间流传的孙家宅院为孙操祖上所留推知,束馆镇应是孙明归齐后的居住地。

孙武后裔归齐后家族的首次分徙,正如束馆镇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所言,马陵之战后,孙膑担忧家族遭受魏军报复,时势所迫,率族迁徙。孙壬林神道碑记载,“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可证束馆镇民间流传的孙膑率族东迁的故事确实为历史事实。

孙膑率族徙居的齐安乐即今山东省阳谷县城东北部的安乐镇。安乐镇附近有孙氏聚族而居的大小孙百户寨、迷魂阵村等村落,古阿城有孙膑古庙等诸多遗迹。迷魂阵村孙姓村民奉孙膑为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十月十六日举办祭祖大会,每次四天,隆重纪念孙膑。此祭祀时间与大名县束馆镇大致相同。迷魂阵村千古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25)沙麓山是阳谷县周围唯一的山,束馆镇也流传有孙膑幼年在沙麓山放牧青牛、晚年大摆青牛阵的民间传说,“孙膑下山骑青牛”指的应是沙麓山。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始于魏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决战在二十八年。(26) “二月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的民谣是指孙膑在农历二月自沙麓山旁的束馆镇东迁齐安乐的。安乐镇与束馆镇关于孙膑几乎相同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崇拜绝非偶然巧合,充分说明了束馆镇与安乐镇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力证实了孙膑率族由束馆镇迁往安乐的史实。由孙壬林称“其先安乐人也”,可以推知孙膑后裔在齐安乐一带繁衍发展,已经成为乐安孙氏一大支系。

关于孙武后裔迁徙束馆镇和孙膑率族迁徙安乐镇的这一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更是把孙膑故里指为“阿湮之间”,“阿”在孙膑徙居的齐安乐附近,“湮”在今山东省湮城县北,两地相距二百里之遥,“阿湮之间”明显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推测,并非确指。司马迁的所据应是在西汉中期仍有“孙膑之后”的孙氏族群在阿湮两地活动,阿湮是孙膑晚年主要的活动地。以“膑生阿湮之间”为研究基本文献依据和出发点的孙膑故里郓城说、阳谷说、湮城说等,都是没有考证孙武后裔北迁后徙居在束馆镇和安乐镇的这一段历史,把孙膑晚年的活动地指为出生地。

自齐乐安分流出称“孙膑之后”的东莞望,此望的重要人物“汉有孙扬,魏有孙耽,晋有孙牧,宋有孙奉伯,梁有孙谦”。(27)东莞在今山东省沂水,乐安望为“孙武之后”,东莞望为“孙膑之后”,乐安望不是由东莞望分流而来。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乐安孙氏世系虽存在明显的错误,但它对一些郡望的形成记载很详细。乐安孙氏播迁形成的第一个郡望为太原望,太原望是“(孙)会宗裔子福”任太原太守,避赤眉乱,落居太原形成的。孙壬林神道碑中有“其孙会宗安太守”字样,太原望确系自齐安乐分流的一个郡望。在东汉,又分流形成清河、青州、钜鹿等房望,西晋“八王之乱”时又分流出昌黎孙氏和孙顗这一房支,孙顗之后标望魏郡或乐安。(28)唐宋以来,由于社会上不再重视郡望,对乐安孙氏的播迁地不予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