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春秋乐安地望考辨兼论孙武、孙膑故里

春秋乐安地望考辨兼论孙武、孙膑故里(1)

发表日期:2011-7-17 21:06: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摘要:春秋乐安是妫姓孙氏祖堂,学术界普遍认可乐安为孙武故里。《元和姓纂》明确记载“魏故属乐安”,考索唐代重视郡望的时风,辨析孙氏碑志关于乐安与安乐的记载,春秋乐安在唐魏州元城县(今大名县东南部)。考察乐安孙氏的播迁地,今大名县束馆镇是孙武后裔北迁后的居住地,马陵之战后孙膑始率族自束馆镇迁往齐安乐(今山东阳谷县安乐镇)。由分流乐安的分支郡望回溯寻根,确证束馆镇就是春秋乐安的今地。

 

关键词:乐安地望 考辨 大名县束馆镇  孙武孙膑故里

 

乐安为妫姓孙氏祖堂,妫姓孙氏后裔遍布大江南北,寓居海外者亦为数不少,各行业均有所建树,历史上影响极大,特别是军事家孙武、孙膑享誉海内外,孙权吴国称帝,孙中山创立民国等。基于妫姓孙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春秋乐安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至今说法不一。因此,找到真正的春秋乐安,解决悬案,以正视听,避免误说流传,在学术研究上是极其必要的,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历史文献中对春秋乐安的确指

妫姓孙氏系舜后裔,舜曾居妫,于是以妫为姓。西周初年,武王把舜的后裔封在陈地,陈历公时,子陈完出奔齐国,改姓为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1)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除“恒”作“常”外,其余所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略同。

对于春秋乐安地望和在乐安孙氏房望兴衰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林宝于唐元和七年所撰的《元和姓纂》二十三魂部记载为:“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2

对乐安地望的考证最初是围绕考证孙武故里而来,因为先秦文献对孙武故里没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孙武的记载简约不全,仅说“孙子武者,齐人也。”(3)没有记载里籍。

学术界对上述三则史料没有异议,把孙书采邑乐安作为孙武故里,也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可。由于对史料理解的不同,在春秋乐安地望上出现分歧,有惠民说、博兴说、广饶说。“三说”各持一是,论争激烈,各有一批专家学者相支持,基本上代表了学术界对乐安地望的认识,然而“三说”的研究结论均“陷入困境”。于是出现“非乐安说”,有主张孙武曾祖父陈无宇的封地在莒邑,那里应是孙武故里的“莒邑说”,有从史籍中对孙书活动的记载认为孙书始终在临淄,并未迁徙到乐安,因此孙武故里当在临淄的“临淄说”。对“非乐安说”,有学者认为它更具合理性,有必要摆脱“乐安说”的限制,找寻孙武祖父辈的居住地,从而来找到真正的孙武故里。(4

以笔者之囿见,《礼记·礼运》云“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受封食邑后,即举家迁徙到乐安,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把孙书采邑乐安作为孙武故里是合理的,“乐安三说”步入误区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仅局限在围绕历史上冠名“乐安”的政区设置来考证春秋乐安。对于春秋乐安的地望,我们应重新分析史料,转变研究思路,另辟途径来进行考证。

春秋乐安的地望,其实《元和姓纂》记载很清楚,“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孙顗等人避乱建家的“魏”就是春秋乐安,这是文献中关于春秋乐安的最早确指。由于对“避地于魏,故属乐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避而不谈,致使乐安地望悬案未解。杨善群在《孙子评传》中注意到“魏”就是“春秋乐安”,但对“魏”感到怀疑,认为“此处疑有误”。由于该史料显示,最晚在曹魏时期春秋乐安已经不被世人称为乐安了,而西汉至曹魏时期今惠民、博兴、广饶三县有乐安亭、乐安郡、乐安县、乐安国的政区设置,从而得出春秋乐安“大体范围不出山东北部的上述数县”的结论。(5)杨师群在《中华姓氏谱·孙氏卷》中认为“乐安”作为古地名,经历代地名纷繁沿革,伴随孙氏后人的繁衍扩散,到隋唐时期,春秋乐安“已是包括今山东北部的一片较大地区。”(6)二人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但把隋唐时期乐安孙氏的扩散地指为春秋乐安古地,难以让人采信。

 

唐肃宗、代宗以后,官修谱事已止,同时,社会上因战乱谱书多失,出现郡望不明情况。为“辨卿大夫之族姓者,综修姓纂,署之省阁,始使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庶无遗缪,”唐太常博士林宝于元和七年奉诏撰修《元和姓纂》。林宝“按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7) “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源本于《世本》、《风俗通》,其它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传于今者,赖其征引,亦皆斑斑可见。”(8)可以说,林宝编撰《元和姓纂》时参考使用了大量珍贵谱牒,材料征引谨严有据,切实准确,不作虚饰夸大,可见《元和姓纂》的记载可信度较高,对乐安地望做出“魏故属乐安”的判定绝不会出现疏漏失误,毋庸置疑。

《元和姓纂》之所以把春秋乐安记为“魏”,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朝代的更迭,春秋乐安所在的政区设置变化很大,秦汉之后根本就不在冠名“乐安”的政区设置内,而在“魏”地。如果考证出“魏”是哪个朝代的地名,它的今地就是春秋乐安的所在,关于春秋乐安的一切疑问就可迎刃可解。

分析“避地于魏,故属乐安”的文义,“故”取古旧义,“故属乐安”是对孙武后裔孙顗等人“避地于魏”的进一步解释,它强调“魏”就是春秋乐安古地,“乐安”是指春秋乐安,《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元和年间,“魏”应是指唐代简称为“魏”的政区名称,“魏”与“乐安”是古今对照的关系。考唐代的“魏”即魏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八里,唐代前期就形成“河朔之州魏为大”的局面,是黄河以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显赫一时的北方雄镇。唐中后期朝野均称魏州为“魏”,《旧唐书》及唐人著作中记载颇多。如《旧唐书》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本传称“客寄于魏,委质军门,事节度使田弘正。”(9)等等。

乐安孙氏的重要人物《元和姓纂》记载“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他们的后裔家族是乐安孙氏的代表性家族,传世的家谱资料中关于乐安的记载是“魏故属乐安”的原始来源。孙宾、孙硕、孙焕正史中没有记载,现今也没有发现相关的碑志,孙顗“以儒学振耀一时,此后六世,唐宋州司马赠秘书监讳嘉之以降……为唐清门”。(10)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乐安望条下参核历代史传并征引出土碑志对孙顗这一房支进行了考证,该房支的谱系收录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由孙顗后裔家族的家谱资料亦可得证春秋乐安在魏州。

殷践猷开元五年所撰《乐安孙氏七迁碑记》:“孙氏乃青州乐安郡所治今北海郡千乘县之第一望族也。始祖书,字子占,齐国大夫,本田氏族人。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遂以其为郡号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作兵法一十三篇。避田、鲍四族之乱,奔吴为将军。……及遇八王之乱、赵王伦起事,……顗因之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今魏郡武水。”(11

孙逖开元二十七年为其父孙嘉之所撰《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府郡讳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人也,故属安乐,盖齐大夫书之后。至晋长秋卿道恭,有子曰顗,顗避地河朔,后世居焉。”(12

孙嘉之卒于开元二十七年,《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成文开元四年,《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与《乐安孙氏七迁碑记》撰文时间略微晚些,均记载有“魏郡武水”。隋唐时代,州郡名称往往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魏州在唐天宝元年更名魏郡,后复称魏州,魏郡武水即魏州武水。但是,武水县在隋大业三年由莘州改属魏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属博州,此后不再属魏州。(13)在政区隶属上,当时不存在魏郡武水的说法。孙逖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同时称海内名士,孙逖十分清楚其父孙嘉之占籍博州武水县,绝非魏州武水县,墓志中出现“魏郡武水”并非有误,而是时风使然。唐朝是以士族阶层为政治基础的王朝,在门阀制度下,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习俗很严重。受此长期影响,唐代某个家族的仕宦业绩在诸姓和同姓成员中的极大影响,强烈的精神优势,往往使他们把郡望与占籍合一,以郡望为重,荣引本望,夸耀自身的时风十分盛行,然而郡望与占籍往往不是一地。如《唐代墓志汇编》圣历00房逸墓志称籍贯为“魏郡清河”。(14)清河从未属魏郡,“魏郡清河”是郡望与占籍合一的写法,“魏郡”是郡望,“清河”是占籍。“魏郡武水”也是郡望与占籍合一的写法,“魏郡”是郡望,“武水”是占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