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冯春堂,男,1953年1月出生,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原籍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197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干事,县团委秘书,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刑警队副队长,杨桥镇政府镇长、党委书记、经委主任,县政府经济协作对外开放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等职。研究大名民俗文化,作品多次发表于报刊。
王藻,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三日,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二十日,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举。光绪五年(1879年)授武德骑尉(正五品)之职,任兵部差官。后辞官归里,经营商业。王藻原籍大名县八里庄村(现属魏县),约在其中举后的第二年(1877年),在大名老城内西大街老槐树西侧胡同内,购置地基,建造房产,由八里庄搬迁新居,俗称“举人府”。王藻及其后代在这里生活约五、六十年,在王藻去世后数年转让他人。其间,武举人留下了很多趣闻轶事,现搜集整理几则于下。
辞官归里
王藻的父亲王渤然,是个靠土地起家的地主,盛时拥有土地数十顷,骡马几十匹,经济宽裕。王藻在光绪二年得中武举后,靠父亲资助在大名城内西大街购买地基建造房产搬迁新居,向朝廷标名挂号候缺待补。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授王藻武德骑尉(正五品)之职,任兵部差官;王藻之父王渤然诰封昭武都尉,祖父王伟赠爵云骑尉,先祖王建基亦赠爵云骑尉,真是中举为官,光宗耀祖。但王藻在朝廷当官三年后,目睹宫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非常厌恶,毅然决定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兵部主管极力劝阻,谓王藻武功高强,未及施展,若再供职几年必有重用。王藻深施一礼,委婉言道:“卑职当差三年,枕戈待旦,恪尽职守,已报朝廷知遇之恩。卑职非常感谢大人栽培,但我不是为官之才,且闲散惯了,但求自由之身,还望大人见谅。”该官员再三规劝,王藻坚辞不允。无奈之下该官员叹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你好自为之吧。”自此,王藻于光绪九年(1883年)春季,辞去兵部官职,回到了大名老家,重新住进城内西大街府邸,过起了平民生活。
诚信经商
王藻辞官归里后,不甘心父辈的地主生活,在大名城里开始了商业经营活动。
他首先选择在人流多贸易兴隆的南关二铺街口,开设了“吉诚杂货铺”,经销民众日用消费品,既方便了当地民众,又有充足的货源。
王藻把商铺的经营方针定为“诚信经营,薄利多销”,以诚信和薄利赢得了众多客户,也为自己赚取了第一笔滚动发展基金。
几年后,王藻把“吉诚杂货铺”交给弟弟王明经营,又在城内开设了一家货栈,并在老家八里庄设立了分号。货栈主要经销地方土特产、木材、竹器、建筑材料。他利用卫运河漕运,航行于南北方,经水路组织物资交流。去时带走大名土特产销往外地,来时运回东北的木材和南方的竹器,在大名县城和老家八里庄经销。由于他经营得法,经销成本低,十几年后使王藻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
王藻在商海遨游如鱼得水,一发而不可收。他看到一些小本经营者因缺乏周转资金买卖做不大,常借钱周济。后来报经官府批准,在大名城里开设了“钱庄”,同时在老家八里庄设立了分号。“钱庄”吸引有钱人存钱获取利息,并吸收股金按股分红,对需要资金者低息放贷,以互惠互利、诚信经营使“钱庄”越做越红火。
“树大招风”。 王藻的经营活动方便了群众,同时也触犯了同行的利益,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攻击。在钱庄经营几年后,八里庄一带有人散步谣言,说王藻的钱庄放出的钱收不回来,存进的钱取不出来,要倒闭了。一些存钱人家和股东听信谣言,几十号人涌进八里庄钱庄分号,争相要取出自己的钱。钱庄伙计赶忙到城里告知王藻,王藻不慌不忙,叫人赶出三辆装满了铜钱的马车,来到八里庄分号,对要求取钱的人一一兑付。王藻稳坐在柜台前,向大家朗声说道:“我王藻经商讲究的是诚信二字,绝不亏待大家。谁的钱就是谁的钱,如果你们的钱取不出来,我卖房产卖土地变成钱也要给大家兑现,绝对保证大家存钱的安全。”众人看到王藻稳如泰山,又看到三辆马车装满了铜钱,顿时打消了顾虑,抢兑之风骤然平息。
武举遭劫
王藻身为武举,一身武艺,却从不示人,既不为官,又不收徒,只为健体防身。他从八里庄搬到大名城内新居后,城内居民只知他家境富有,称其为“大财主”,很多人不知他是习武之人,社会面上更不知其底细。一日,王藻骑一头毛驴只身到河南走亲戚,因在亲戚家多喝了几杯酒睡到傍黑才回家。路过楚旺镇一带的村外野地时,窜出几个膀大腰圆的劫匪,要抢他的毛驴,并要他留下随身金钱。王藻见状把毛驴奉上,抖落一下衣衫说身上没钱。劫匪不信,几个人上去就脱王藻的衣服。王藻高声道:“脱衣有损斯文,尔等切勿造次!”劫匪听他说话像个书生,没把他放在眼里,其中一人抡起木棒朝王藻身上就打。王藻周身一运气,木棒像打在石头上折为两段。另一劫匪抽刀砍去,却像砍在棉花上。劫匪方知遇到了高人,弃械而逃。王藻并不追赶,拍打几下衣衫上的尘土,骑着毛驴安然无恙回到了家。
简装买马
王藻有举人功名,在朝廷当过五品官,家境又很富有,但他严于律己,从不张扬。他饮食粗茶淡饭,着装粗布破衣,与人说话谦恭礼让,没有一点“举人老爷”的架子。一天,王藻来到骡马市(现城内马厂街)在市场上转了一圈,相中了一匹马,欲买下,就与卖主商讨价钱。这个卖马人是外地人,不认得王藻,见他穿一件破棉袄,腰里系着一根草腰子(草绳),不像有钱的买主,就不屑的说:“你买得起吗?”王藻不紧不慢的说:“那得看你要多少钱了,也许我卖地卖房能买下。”骡马市的经纪人是当地人,他们可认得王藻,就走过来对卖马人说:“你看清楚了,这是大财主王举人!别说你一匹马,一群马他都买得起。”卖马人听言大吃一惊,赶忙向王藻赔礼道歉:“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老爷恕罪。”王藻淡然一笑,连忙拱手还礼:“买卖买卖,我买你卖;我想少出钱,你想多卖钱,人之常情,何罪之有?”他请经纪人从中协商议定了公道的价钱,买走了那匹马。
试弓伤臂
王藻一生热爱武术,青壮年时期黎明即起,闩着街门在庭院里演练刀枪棍棒和拳术,从不间断。年近古稀,体力不支,但仍能拉得动三百斤大弓。一日他闲逛来到城南高庄村,见一群青壮年在村外麦场上习武,即驻足观看。高庄习武人的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引起武举的极大兴趣;特别是武场上一张精雕大弓,长约五尺,牛皮作弦,非常醒目,王藻不禁走上前来,拈弓细观,爱不释手。高庄习武人中一个后生见状,开玩笑说:“老头,这弓不错吧,拉得开就送给你。”王藻说:“我无意夺人之爱,但请问此弓需多大臂力?”其实这张弓的臂力需要四百斤,高庄习武者三、四个人合作才能拉得开,在武场只是个摆设。但那后生继续把玩笑开下去,谎称开弓需三百斤力。王藻考中武举时拉开的弓是三百五十斤,现在也能拉开三百斤大弓,就说:“我试试。”众人听言,停止了演练,围上来看热闹。王藻运足气力,拈弓扣弦,一拉才知上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必须竭尽全力去拉大弓。王藻用尽全身最后一息气力,终于把四百斤大弓拉开,但觉右臂一阵巨疼,知是受了内伤。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王藻用没受伤的左手把弓放下,连称:“惭愧!惭愧!”慌忙离去。回到城内找医生诊看,确定右臂骨裂。王藻叹道:“习武切不可逞强斗胜,后辈切记!”
后代名人
王藻以其善行,影响造就了其后代,以至名人辈出。
王藻之长子王鸿翥,生于光绪二年(1878年)九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六年(1928年)九月十八日,他承其父习武遗风,勤学苦练,终功成名就,生前清廷曾授其“城守把捕千总”之职。
王藻之次子王鸿章,生于光绪七年(1882年)二月二十一日,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八月二十一日,生前曾为清“五品顶戴”。
王藻的三世孙(旁系)王永康,又名王平资,现年88岁,共产党员。青年时曾为大名县抗日武装县团级干部,后随军南下,立过战功。解放后入“人大”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做后勤财务工作,继到湖北武汉任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现以地专级干部离休。
王藻的四世嫡孙王守仁,现年80岁,1947年16岁时参加抗日武装到刘邓部队,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升排长后进藏戍边。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8月在西藏转业地方工作,1957年回大名县工作,现以副县级干部离休。
(资料提供人:王守仁、王守江、王庆国、王庆福、李超杰、张东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