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大名镇守使孙殿英和国民军骑兵第4师,师长郭希鹏,先后驻防大名,闻何金成其名,欣然拜访何金成学习武技。后还请何派人到军队里传授拳技,何家弟子有几十人先后在孙、郭部队作武术教官。
何金成三子何子修,民国初生人,身怀多种内外家技艺(是佛汉拳、查花拳、龙虎拳的传人、还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在何氏子嗣中功夫最好,弟子最多,影响最大。曾经有一日本人闻其名登门访他,要求比武切磋,为避免得罪日本人,何子修只是“点到是数”轻轻击败对方。对手为之折服,想拜何子修为师,被何婉言谢绝。何子修曾在北京应“太子”袁克定之请,想其传授太极拳。1950年何子修一家迁至临清,他和儿子何英林遂将佛汉技艺传至临清。何氏一支还祖传一件独门兵器—“枇”,为世间稀有兵器,其外形似一支伸长脖子的乌龟,相传为明末大太监王承恩所传下。
何金成弟子杨少洲,大名南关人,早年于大名城内曾开大名国术馆,其成名弟子金洪章为邯郸武协主席,金将佛汉拳在邯郸广泛传播,弟子众多。在金洪章的带领下,众弟子为杨少洲树碑于大名南关,以示纪念。
何氏一门将佛汉拳逐渐传至邯郸、邢台、安阳、西安等地。
赵金山一支:赵金山,大名苑湾村人,为贾云路弟子中年龄较小者,艺业精纯。其传人历李荣花(四世)、赵中仁(五世)、赵心良(六世、阳谷莲花池人)将佛汉拳传于山东郓城县侯集镇马继允、马兴春、马兴殿(七世)等,而马继允、马兴春等均在山东鄄城县设场授徒,至今已传至十一代。赵金山因家中晚年不幸,曾寓居徒孙赵中仁家,因而赵中仁实得其直接传授。赵中仁在河南?台前县教拳多年,曾长期居于赵心良家,故赵心良能独得其密。当时赵庄拳场甚大,第三代传人均到过赵庄。
大名苑湾的第五代宗师赵宗仁1932年把佛汉拳传到山东寿县(今天阳谷的莲花池,台前的赵庄、蒋庄王楼一带),从此佛汉拳就在山东扎根并广泛流传。现在,山东的梁山、鄄城、郓城。菏泽、聊城地区习练佛汉拳有十万人,同时,带出一批有功夫有实力的佛汉拳老师,例如台前的赵复印、赵朝举、赵心良;莲花池的刘红江、翟登贵、刘瑞声;徐沙沃的刘金苑为佛汉拳第七代名师,一生授徒很多,培养出很多武术人才。
曹思温一支:曹思温大名曹仁村人,曹思温的儿子功夫很深,有“铁手曹路”之称,留下一世英名。曹思温一支将佛汉技艺传播到河南南乐县一带,弟子众多。
刘长春一支:佛汉拳原无大小架之分,后来的习练者由二十四路逐步扩展,发展到今天的三十六路。其中刘长春(1862—1940,曾为大名道台衙门武师、大名国术研究社武术总教师)除得贾云路传授外,还吸收了洪拳、二郎拳、太极、八卦、形意等武学之长,又拜佛汉拳名师田魁皂禅师(山东东明人)门下,得其内功真传,号称方圆三百里无敌手,当时的大名府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任你武功多精纯,莫遇大名刘长春!”。后来,刘长春将其所传佛汉拳命名为“大架佛汉拳”。 他广纳门徒,把一身绝技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刘长春的传人除邯郸外主要在濮阳。学生中有第四代代表人物杨怀礼(大名西街人)、苏士荣(大名李茂堤人),二人精心研究佛汉拳,功夫深厚。1983年到少林寺拜会海灯法师切磋武艺,受到海灯法师高度评价,回来后河北日报、邯郸日报分别报道,使佛汉拳在80年代誉满中原大地。杨怀礼弟子上万人,并留下佛汉拳谱及佛汉打手歌等文字资料,为中华佛汉拳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杨怀礼尽走全国名山大川,遍访少林、武当等各派名师,在总结历代先师经验的同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完整的拳学体系,并创编《中华佛汉拳谱》《中华佛汉拳礼仪》《中华佛汉拳演练法则》《中华佛汉拳养生功法》《佛汉拳打手歌诀》《中华佛汉刀法》《中华佛汉剑法》《中华佛汉棍法》《中华佛汉枪法》,从此,中华佛汉拳由民间习练走上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阶段。杨怀礼总结的中华佛汉拳,以人体为依据,以实战为宗旨,无拳路,无形式,无定性,随势而变。既保留了少林拳的冷、脆、弹、抖特色,又吸收大鸿拳强劲的爆发力,融合了太极粘、黏、连、随及柔、化等技法以及八卦掌的身法灵活和形意拳步法的稳健多变。
杨怀礼的再传弟子李凡夫(大名吕文卿弟子),1999年办全国第一所中华佛汉拳武术学校——鸿翔武术院。在吕文卿的指导下,创编中华佛汉拳教学大纲和《中华佛汉拳汇综套路》,并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音像出版社摄制了《中华佛汉拳教程系列》光盘,创建了中华佛汉拳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华佛法拳发展战略研讨中心。李凡夫曾于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表演佛汉拳和佛汉铁爪功绝技,引得满堂喝彩,引起了武林内外的广泛关注。
佛汉拳在河北省大名县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埝头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魏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累计近10万人。已形成以大名为中心,辐射至全国各地。主要流传到河北的广平、魏县、邯郸、邢台;河南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山东的聊城、菏泽、阳谷、郓城、鄄城和吉林、浙江、山西、陕西、北京、天津、福建省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