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武术之乡系列谈之二:主要拳种介绍

武术之乡系列谈之二:主要拳种介绍(4)

发表日期:2011-7-10 12:30:0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第二年,那人派人来下请帖,要求拜师习武。丹武师谢绝了。

何   兴

何兴是我县善乐营(西营镇)人。清朝中期在武林中享有较高声誉。他是查滑拳源流图中第四代武师。其人憨厚、内向、心地耿直倔犟。其父想让他成为武林栋材,便在他幼小时捏阉习武。可是在学武中高傲自恃,故意耍笨。其父假怒将其甩掉停学,他亦怒,偷习暗自苦练,变笨为灵。

传说,一天何父召集徒弟,商议去芦里庙搭救被劫妇女之事,大家知道庙中和尚武功高强,不敢应声。独有何兴报名前往。何父有意试其功力,便拿起单枪站在门口,说:你如能从我枪下钻出去,便让你去。何兴灵机一动,脱下大夹袄,投出门外,何父挺枪便刺,何兴从枪下蹿出,何父又假向他刺去,何兴跃出墙外,奔芦里庙了。

何兴在庙中救出妇女,庙中和尚手持双刀赶来,何兴将妇女安放一旁,手握来时从路边拔出的小树做兵器,与和尚打了起来,刀来树挡,枝杈削掉,成了棍,反了一会,村中人来了,和尚见势不妙,便虚幌一招逃走了。

从此,何兴名声大了。有一天,何兴在路上行走,见一妇女和小孩因薅了北边河套村的油菜叶,村中人扣留不放。何兴打抱不平,讲情不准,便打了起来,村人不是何兴对手,又对何兴武功不服,便传给邻村拦劫,一连传了十二个河套村。村村厮打,村村拦阻,均未拦住。十二个村的人都服了气。一时间何兴棍打十二河套村传为佳话。

五、 西洋掌、形意拳和八卦掌

西洋掌、形意拳和八卦掌在风格特点、套路训练完全不同的拳种,之所以放在一起叙述,主要是因为三者在我县的传承和分布上是基本是一致的,故不再分开述说。

大名西洋掌原名阴阳掌,相传为关云长所创。我县西洋掌源自山西,由广平县传入。清朝末年一逃难人将西洋掌技艺首传于大街乡范庄范老翠和北峰乡北峰村孔正选等人。

大名西洋掌拳法包括

单练套路:罗汉架子(大架108式)、大跑拳、小跑拳、活腿架子、四趟架子、六归趟子、七归趟子、八归趟子。

基本功:有硬八式(大八把-站桩功),小八式(小八把)。

对练套路:有大十二手、小十二手、大十拳。

器械有:六合枪、六合刀、对劈刀、108式缠丝刀、拐等等。

大名西洋掌是兼内家拳和外家拳风格于一体的拳种,其套路中罗汉架子动作舒缓匀慢,注重练气、行气、运气,像太极拳,以练内气、内劲。其他套路则象外家拳,演练起来刚劲有力、动静有致,闪展腾挪 、跌宕起落。大名流传有:学会西洋掌,打人不听响的民谚,可见其内力之深厚。

西洋掌传入大名后,范老翠在清末将拳技传于大街乡范庄、李庄一带。范的弟子中李庄的李贵拳艺最精,李贵又将西洋掌技艺传播至蒋庄、大名南关一带。李贵的弟子中张玉顺(三铺村人)、李庄刘长山、李会亭、李秋亭、李贵良、李世才、李超、李美玉、李国正、蒋训(蒋庄人)等技艺较高。

孔正选一支将拳技传授至我县北峰、张集、东、西宋庄、北堤、殷李庄和山东冠县的汤庄一带。孔的成名弟子有周老昆(北堤人)、赵书敏(西宋庄)、殷立凡(殷李庄人)等等。周老昆弟子周廷献(1883-1970),身材魁伟,力大过人。幼年从父亲苦学西洋掌技法,精于各种套路、技击和兵器。民国初,其正适青壮年,从军报效,为军队教官,后升任江西省督军府武教习。因与人比武误伤人命,出走江湖。后辗转到北京某镖局作镖师,遇鼻子李、安路祥等形意、八卦、太极高手,期间互相交流切磋技艺,使周廷献拳技更加全面、功夫大增,成为集西洋掌、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硬气功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武师。新中国成立后,周回到家乡,将诸多拳技悉数传到乡里,随使形意、八卦、陈式太极等原本大名城乡并不多见的拳种在大名扎下根。周的成名弟子有石庆勋(1913-2004北堤人)等人。石庆勋是一泥瓦匠,1942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其深得周廷献功夫精髓,技艺全面,身法灵活,内外兼修,82岁时登房上树仍敏捷自如。有一次,石庆勋到万堤王屯村授拳,酒席间有好事者欲试其武功,用单刀从背后向石庆勋偷袭,却被石将刀夺下并击倒,众人不禁叹为观止。

需特别说明的是,由周廷献传入我县的形意拳明显有别于其他形意拳,一是它虽在套路名称上和其他形意拳相同,但出手和练法并不一样,其五行十二形变化多端,动作架势小巧灵活;二是五行拳的劈、崩、钻、炮、横和动物十二形拳式与名称更相似,如钻拳特别有劲,炮拳打出更象炮击之势等,极符,拳式真实,传统味浓,更能真实形象地反映出动物搏斗的特点,与其他形意拳技法明显有别:三是特别表现在它的活步眼步法上。其步法是看死行活,即在实战中其步法看似死步,运用起来实为活步,灵活多变、机巧敏捷,其实战价值远高于观赏价值,令人折服。

西洋掌、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技在石庆勋一代传播最广,其功夫较好的弟子有石汝平(石庆勋之子)、石怀玉、王好赢、石书亮、石聚东、石少友等等。经石氏两代人的传授,西洋掌、形意拳、八卦掌等拳技逐渐传播至我县原北堤乡、红庙乡、万堤镇、崔岳村乡、营镇乡、孙甘店、沙圪塔等几十个村庄,并引得成安、邯郸、峰峰、马头等外地武术爱好者闻声来访,拜师求教。

六、佛汉拳

佛汉拳属全国稀有拳种,大名县是佛汉拳的主要发祥地。佛汉拳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的少林祖师达摩,经少林历代高人精心研造逐步形成,为少林内家拳,亦称佛汉捶。

清朝咸丰年间,清廷锦衣卫武功教头、鲁邑都尉直隶大名府长垣县贾家庄人贾云路(1824-1915),被委任征太平军先锋之职,在兵败之际,隐少林,与乡眷田魁皂同拜少林寺方丈普净法师(俗名徐修文)为师,学习佛汉拳。后贾云路与田魁皂奉师命辞刹,传扬佛汉拳,其所遇传拳者,无出其右。清朝末年(1905年)贾云路以八十一岁高龄来到大名,与颇有名气的拳师交手,力挫群雄,鲜有败绩,一时名声大噪。尚武好艺之人,闻其贤名,皆乐拜为门下,改习佛汉,弟子逾千人,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佛汉拳不久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广泛流传,后世称贾云路为佛汉拳开荒师1934年佛汉弟子在大名三里店村立贾平西教思碑以述贾云路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