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风格特点 卢氏太极具有架势低、下盘稳,长功快,身法灵动,步活臂长,闪战快捷等特点。对打竞技,要求“舍己从人,被中求顺,以静待动,意在人先”。卢氏太极简捷实用,不苛求形式上的花拳秀腿,注重实战效果。
大名县卢氏太极拳由二郎拳名师刘金法(1909---1996年)传入。刘拳师于1938年拜卢鸣金高足广平县大榴村宋廉敬(清末农民起义的红枪会领袖)为师,长期习练,深谙真谛。刘金法将卢氏太极拳传其孙刘信江,刘信江自幼随祖父习练卢氏太极拳和二郎拳,继承祖业,刻苦钻研,为第八代传承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多次去广平县与卢氏太极拳第八代掌门人卢奎恩、卢奎镇研讨卢氏太极,功法日臻成熟,现在于城内义务授拳。卢氏太极拳在大名主要流传于城内、铺上、西店和杨桥一带。
刘信江为二郎拳第六代掌门人和卢氏太极拳第八代传承人,深谙拳术真谛、内外兼修、功夫强悍精纯,在大名及周边武术界颇具威名。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95年在大名开办了麒麟精武馆,96年9月在山东省莱阳市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取得传统拳术、剑术第一名。自96年以来带领弟子三次参加省内外国家级比赛,共取得9金、6银、8铜的优异成绩。99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少林十佳拳师”称号。八八年首任大名县职工武术协会主席;2003年7月当选为邯郸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近十几年来通过举办武术短期培训班、创办武术馆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合格人才。
四、查滑拳
查滑拳是我县流传较广的拳种之一。关于查滑拳的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查滑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是在明朝末年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将查密尔所传拳命名为“查拳”,滑宗岐与查尚义为师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为“滑拳”,总称为“查滑拳”,有“查滑不分”之说。
我县武界名师营镇何兴、郭登云是“查、滑拳源流图”中第四代宗师,南关武界名师高三乡老、高四乡老、金老冬、何连生是由冠县沙四把传授,当然也有从别处学的。回族武师杨成祥,除练传统拳脚外,又自身修练了“内气”气功,增加了功力。武师丹仲元、沙春良自练轻功,他们曾背靠城墙墙角上城,到城里看戏。民间还流传有丹仲元、何兴与人比武和除暴安良的故事。
大名查滑拳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取其他拳种的技艺得到充实与提高,逐渐形成了集查、滑、炮、洪、腿(弹腿)、硬八式、二十四式等一个体系,其技术系统完整,内容丰富,功法全面,艺理俱精。 查滑拳多用腿力,以“十路弹腿”为入门的基础练习。故武林中流传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指回回)中”的说法。
查滑拳的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活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
解放前,南关有高(高四乡老—高建功)、金、何、张四个拳场,东营镇有拳师郭登云、西营镇有拳师何兴两大拳场,教授徒弟,传武授艺。马时庄、金滩镇、七里店也各有练拳习武场地。解放以后,回族打破了以往保守的思想束缚而走向社会,广收徒弟,打破村界、族界、破除保守封闭思想后,习武人员逐渐增多,活跃了武术运动。城内和南关有何明启、沙怀恩、杨保东、金希亭、张孟谦、李仲安等开设的拳场。查滑拳属国家比赛拳种,加上习练者的努力,查滑拳体系武术队员在很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我县争得了荣誉,有的队员成了教练,有的教练被誉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
1980年,河北省在兴隆县召开的运动会上,杨景山获男子少年组武术冠军;同年,省在大名召开的武术比赛运动会上,郭守镜获男子自选剑术冠军;1982年,沙建芳作为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国家纪念奖;同年,在河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刀术第二名;1983年,南关二铺村被评为省级“农村武术先进单位”; 同年,二铺村回族业余教练沙怀恩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之一;1984年,省在大名县举办的武术赛中,郭守镜获男子组自选剑术冠军;同年,杨保东一家被省体委、省工会、省团委命名为“模范体育家庭”;1985年,二铺村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先进单位”,省民委、体委颁发锦旗一面;1986年,沙建芳参加了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纪念奖;1990年,在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黑志红获武术五项全能冠军,任金勇获武术五项全能亚军。
附:查拳武师传说
丹仲元
丹仲元,南关西杨村人,幼时家景贫寒,卖粥为生。但爱好武术,投拜南关高家门高四乡老(高建功)为师,刻苦练习,逐渐在武场中有了名声。民间也有了传闻。
民国初期一天,他在城内西大街卖粥。有两家人打起架来,越打越动气,两家都拿了菜刀、棍棒等,眼看一场恶斗就要开始,无人敢上前拉架,正在危机之时,丹仲元走上前云,站到两人当中,一边一脚将刀踢到地下,两人素知丹武师的武功,便罢战回了家,避免了两家险灾。事后两家都感谢丹武师的恩德。
有一年,西杨村唱戏,看戏人很多。丹仲元在那里卖粥,喝粥人很多,勺碗不停。忽有一人喝粥,喝了一碗还要,要个不停,丹武师看出事头来,便说:“哪路朋友,有何指教?”那人说:“我来找你比试武功!”,丹仲元说:“好,晚上西寨门外见面。”那人扬长而去。
头天晚上,比武磋艺,不相上下。约定第二天再会。第二天丹武师看出那人弱点,一脚将其踢倒。那人跃起后说:朋友,堪称我师。我是××村的,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