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冯春堂,男,1953年1月出生,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原籍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197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干事,县团委秘书,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刑警队副队长,杨桥镇政府镇长、党委书记、经委主任,县政府经济协作对外开放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等职。研究大名民俗文化,作品多次发表于报刊。
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是县政府表彰命名的“风筝生产专业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这个村176户,曾有近150户长年从事风筝制造业,风筝年销量达40余万只,年产值近40万元,该村人均纯收入中有50%以上是从风筝生产中取得的,很多农户靠扎制风筝年收入达万元以上。2006年春季“大名县东屯风筝制作技艺”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审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之“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风筝是民间的工艺品,是人们春季野游消遣的娱乐玩物,却也与战争有缘。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命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信息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鹞,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就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发展史》载:“西方的风筝是从中国传入的,大约晚于中国十二个世纪。”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的飞行器馆里,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我国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集古代风筝扎、糊、绘、放四艺之大成,写出了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明代诗人徐渭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之多,其中“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张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扎制风筝的历史,相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该村现存明代碑刻《重修福勝寺碑记》载:该村福勝寺“建于大元至正末季(公元1368年),成于大明永乐初年(公元1402年)”。也就是说,六百年前就有了这个村,相传这个村的人们六百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干起了扎制风筝的营生。

近代民国三十二年,在日寇铁蹄践踏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残酷统治下,这个村三分之二的人口出外逃荒。新中国建立后,外出的人们陆续归来,耕作之余,又干起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好景不长,“文革”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东屯的扎制风筝又被“割”掉了“尾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华夏大地焕发了蓬勃生机,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祖国上下荡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屯的风筝乘风而上,进入了鼎盛时期。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中共大名县委、大名县人民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大上乡镇企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和规定,给了东屯人民“尚方宝剑”,加上县有关部门和沙圪塔乡党委、政府,或给予资金扶持,或减收、免收各种费用,或给予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服务,更使风筝大上如鱼得水。由此东屯的扎制风筝,由部分农户星星点点生产迅速形成了专业村;由年产几千只的小规模形成了年产40多万只的大批量生产基地;由传统工艺的绵纸裱糊、手工绘画形成了利用服装衬纸或尼龙布作面、丝网制版印刷的现代工艺;由单一的蝴蝶图案形成了雄鹰、金鱼、仙鹤、五福图、悟空、秦琼、仙女、哪吒闹海、天马行空、十二生肖等系列造型,还有春燕、蜈蚣、巨龙腾飞等高档特型风筝。


该村的风筝以用料考究,价格低廉,外观优美,品种繁多,造型逼真,色调鲜明,易升空,飞得高等特征,深受人们喜爱,拥有了广泛的市场,给东屯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东屯村靠扎制风筝赢得的收入,近二十年来60%的户翻盖了新房,90%的户购置了彩电,30%的户新添了农用三马机动车和拖拉机,全村还新增了30多台冰箱、冰柜,40余辆摩托车,110余辆电动车;群众集资8万元打了一眼300米饮水深井,埋设了自来水管道,换了新电力变压器,还新建了占地16亩、48间高标准教室的学校,全村1800多米大小街道全部进行了石子水泥面硬化,一个小康村的雏形正在形成。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屯村扎制风筝实现了初步富裕,但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共同富裕。该村二十年来通过收徒、结亲等形式,把风筝扎制技术传播到了附近十几个村庄,带动了数以千计的农户,使沙圪塔乡、杨桥镇一带的风筝在鼎盛时期的1992----2007年间,年产销量达到200余万只,年增收入100余万元。以东屯村为代表的“大名风筝”,远销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陕西、安徽、湖北、广东等地。“大名风筝”像“大名府小磨香油”一样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