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英,女,1966年6月出生于大名县大名镇满洲街,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冀台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其草编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编出新魅力。

草编屏风争艳

草编装饰盒系列

邯郸学步
草编情结
王群英自幼受家庭熏陶,对美术情有独钟。1983年初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师从邯郸师专美术老师王长春,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
1985年,王群英被大名县供销社聘为草编设计师。她很快设计出了草编小房子、草编壁挂、圣诞礼品、洋式草帽、提篮等应时产品,新产品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受到外商好评,热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同年《草编人物壁挂》、《草编小房子》在北京工艺美术馆展出,荣获河北省工艺美术评比二等奖。
1986年,在观看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丝绸服装模特表演时,年轻的王群英痴迷于心。她突发异想,草编艺术能否与服装艺术结缘呢?回来后,她开始构思,费尽周折创作了40套精美的草编时装。在随后参加的中原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演出和河北省民间艺术展演中,新品受到普遍好评。大名草编艺术一时成为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
王群英在大名工贸联营草制品厂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所钟爱的草编艺术,并且把大名草编艺术一次又一次地推向新的高度,对草编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路在何方
大名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解放后草辫生产有了较大的确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县家家户户掐草辫,掐草辫群众达15万人以上,年产1万余包,产量长期占全省总产量的60%以上。草编加工品种达数百个之多,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大名成为远近闻名的草编之乡。草编产业推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996年以来,生意兴隆的大名县工贸联营草制品厂接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先是河北外贸解体,外销链条断裂,出口受阻;接踵而至是由于农业科技进步,适宜草编的高杆低产小麦淡出历史舞台,造成原料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比较效益低的草编产业成为夕阳产业,市场萎缩。至2001年,曾经拥有700多职工的大名县工贸联营草制品厂在举步维艰中走到了尽头,最终宣告破产。
“草编艺术真的走上了绝路?真的没有了希望?”面对企业的破产,王群英百思不解,痛苦不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怀梦想的王群英含泪来到北京寻求发展之路。为了生存,在京期间卖过画、做过会标、制作过广告牌,但始终没有放弃做草编,因为她觉得唯有草编才是自己的人生坐标。
2002年,王群英为坚守钟爱的草编艺术,做出了人身中最艰难的抉择。长期对草编艺术的那份执着追求,使他疏于对家庭的打理,由丈夫的一两句责备到口角之争最终走到摊牌。在钟爱草编艺术与温馨家庭之间,王群英最终无奈选择了前者。经过短暂的消沉与苦痛,重新振作的王群英全身心致力于草编的研究与创新,一系列草编艺术品相继成功,而在鲜花和荣誉背后有谁能理解她得苦痛。
上下求索
王群英视草编艺术为生命,时时处处萌生着创新的冲动,命运之神的眷顾使草编创作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在她不懈的努力下,2008年6月大名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8年,王群英去北京学习,其美术作品受到中央美院大师徐冰、吕胜中的辅导,其草编艺术品受到中央工艺美术院大师姚振环、董季敏的指教。受到名师指点的她,画艺和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8年10月,王群英到邯郸市涉县写生,途中无意看到一本京剧脸谱画册,正是这本画册激发了创作灵感。“为什么不把京剧脸谱艺术用草编艺术的形式予以表现呢?”从那时起,王群英便开始潜心研究草编脸谱。2005年,名闻遐迩的草编京剧脸谱系列产品终于大功告成。她选用纯天然麦草,纯手工制作,从构思到绘图再到手工创作,经过选、蒸、漂、染、绣、串、缠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草编京剧脸谱。“用笔把握人物表情尚难,用草表现人物表情更难”。油画、国画功底扎实的王群英如是说。
“草编艺术的根在民间,草编艺术的魂在创新,草编艺术的创作灵感往往源于艺术之间的有机融合”。王群英在创作中注重挖掘民间传统工艺,充分融入艺术元素、文化元素和时尚元素,作品往往集观赏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身。这些,正是王群英在草编艺术之路上不断取得创新与发展的奥妙所在。
雨后彩虹
一份执着、一把辛酸、几多汗水、几多收获。25个春秋的草编人生一路走来,失败与成功、否定与肯定、劝阻与鼓励、鲜花与掌声,王群英淡然面对。令她欣慰的是,在长期的继承创新中,经历过风雨,也看到了彩虹。
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坚守了二十多年草编艺术的王群英,让草编艺术在她那双富于创新的手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她亲手创作的草编服装系列、草编脸谱系列、草编屏风系列、草编人物系列、草编国画系列、草编书法系列、小饰物系列、儿童用品系列等等,纷纷走出邯郸、走向全国、走出国门。2010年,应邀创作的草编工艺新品——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借世博会展出的机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名草编艺术这一传统文化。
“有志者事竟成”。王群英的不懈追求,最终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2005年5月30日,被河北省轻工厅、河北省文联、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授予“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草编类)”称号;2006年8月2日,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2008年6月,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7月13日,被河北省轻工厅、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草编类)”称号;2007年、2009年两度被评为县、市级拔尖人才;2007年被县政府直接录用为干部,任大名县建设局设计师兼草编设计;2010年6月任大名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