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千年马陵之争

千年马陵之争(2)

发表日期:2011-7-7 19:54:2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二、关于马陵的争论

关于马陵在何处的争辨实际上是从训释古书引发的。据记载,晋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曰: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晋代徐广所著《史记音义》注解马陵在元城。晋代虞喜《志林》:马陵在濮州郅城东北六十里。由此开始了长达千年的马陵之争。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均从徐广之说,诠释为在元城。之后唐代的又一位名叫张守节的人编撰了部《史记正义》。该书引用虞喜《志林》一段话: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并加按:庞涓败即此地也。徐说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庞涓败非此地也。进一步推进了马陵之争。自唐代之后,关于马陵地点的争论就时断时续地进行着。进入二十世纪前后,观点基本趋向一致。1908年始纂,1931年续编,1979年修订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马陵一词注解为:古地名

春秋卫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战国属齐,魏将庞涓为齐将田忌孙膑所败,自刎于马陵,即此。没有注明关于马陵的其他说法。刊行于1936年,1979年修订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对马陵的注释为:古地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公元前341年齐将田忌孙膑计,大破魏军于此。《山东通志》:战国马陵在今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东南十五里,后人谓在曹州府濮州者误,谓在沂州府属者愈误。

建国后,一些大学教材多注为在河北大名东南。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认定为《孙膑兵法》的共四百四十余枚,计一万一千余字。整理后的文字大意为田忌佯攻平陵,用减灶计使庞涓追击,最后在桂陵大败魏军并擒获庞涓。据此有人认为减灶败庞涓是桂陵之战,而非马陵之战。对马陵之战的内容再次出现根本性的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1987年《文史知识》编辑部与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出版的第10期《文史知识》山东专号《传奇人物孙膑和山东军事家》一文,仍认为在今河北大名附近,一作河南范县西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渐渐兴起了一种文化热,对孙膑和马陵之战的关注和研究,异常活跃。马陵之争再度出现了多说争雄的局面:(1)大名东南说,即前文所提元城说。(2)范县西南说,与前文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基本一致。(3)临沂郯城说。(4)河南长葛说。(5)河南道口说。

在众说纷纭的马陵之争中,有几个因素至关重要。这几个因素影响着这些说法。个别因素甚至成为某种说法的基石。

1、马陵是否有山。《史记》描述其道狭”“多阻隘,未标明有山,也未点明为山名。马陵到底是处于青山之中?是位于丘陵地带?还是在平原地区沟壑起伏的沙丘地带呢?对古代”“一类地名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马陵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判断。有的从山石着眼,有的从沙丘土山考虑,还有的认为陵即较大的坟墓。马陵必是名人墓地所在。这种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查辞书,大土山为陵之本义,大坟墓为引申义,石山为后起义。

2、战国时有几个马陵。《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这里所称的马陵显然处在魏韩边境,很可能在韩境内。以马陵为地名的当时可能不止一处。

3、魏都在何处。据史料记载,马陵之战,魏都安邑。一年之后,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马陵之战奔袭目标是都城还是其他重城?是安邑还是大梁?

4、地貌因素。不少论述者以今之地貌为据进行推断,这是不恰当的,两千多年的地貌沧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地理因素中黄河的位置也不可忽视。

三、关子元城说

马陵在元城(今大名)东南。持此观点的元城说,是诸说中渊源最早的。历代著述中,赞同此说的权威书刊最多,使元城说成为自古至今可信度较大的最正统的说法。

晋杜预、徐广是元城说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对马陵地处何方的最早考证者。从晋至今之《辞源》、《辞海》,元城说一直占据着主流。

对元城说持反对意见的最早为晋虞喜。他以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断定 庞涓败即此地也。以晋之地貌断战国之事,忽视了地理变化这个因素。至唐,张守节同意虞喜之说。其主要依据是: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县哉?”。结论为徐说定非也。元城在黄河之北岸,与大梁隔河遥望。孙膑用兵,不会率大兵渡黄河。言之凿凿。此说一出,对后人有较大影响,甚至连大名的有些府志,县志也同意了这个说法。因此,在现存的大名有关府志、县志上,也并不是完全赞同元城说。如明正德《大名府志》认为在辽州榆社西北。” “盖是时魏都安邑,齐伐魏以救韩,此正出入之路也。今元城鄄城虽有马陵之名,然地皆平衍,既非设伏之所,又西距魏都远甚,三晋之兵虽勇悍,岂有倍日并力而能逐人于千里之外哉?”连大名人自己也否定了自己。

其实,不论何种人以何种理由否定元城说,都是从某一观点出发的推断。元城说成立的几个重要因素仍然不容忽视:

1、春秋战国时代,元城确有马陵。

春秋成公七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公,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同盟于马陵。此马陵即元城东南之马陵,对此史家并无异议。当时会集这么多人在此会盟,可见当时马陵有一定名气并且必近交通大道。隋朝文帝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分元城地置马陵县,后废。可以说元城之马陵,在马陵之战前200年就已存在并有了名气,并一直传承至今。

2、春秋战国时代马陵一带的地貌。

春秋僖公十四年八月辛卯(公元前六四六年)沙麓崩。杜预曰:阳平郡元城县东有沙麓土山,自此遂名于世。《汉书孝元皇后传》王翁孺徙居委粟里,在元城郭东五鹿墟,即沙麓也。《晋书束皙传》,孟达自东海徙居沙麓山南”(据考今大名束馆为束皙故里)。可见五鹿墟就是沙麓即晋公子重耳乞食之地,位在元城东南,是一座面积较大的土山。元城的马陵就在沙麓山附近。尽管马陵之战时,沙麓已崩,但其丘壑起伏的地貌短时间内不会平整。查证此时此地的地貌特点,比起用今天的地貌特点去推断古代地点,具有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重要意义。

3、春秋战国时,马陵不在黄河之北。

据史籍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河徙,黄河在宿胥口决口,流经今之滑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大名、馆陶至沧州入海。后至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河决魏郡(濮阳),泛清河以东数郡。(《汉书王莽传》)。王莽以为河水东去,在元城的祖坟不再受黄河之害,因此未予堵塞,以致北渎遂空。此次黄河流经大名六一三年。郦道元《水经注》河之故渎又东北,经元城故城西而至沙丘堰是也。据大名名府、县志记载:沙丘堰,大河所流,以沙麓山而名”(沙丘堰在今大名金滩镇石家寨村西一带)。与前文所记是吻合的。

黄河流经大名的具体位置,据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史志资料》中《河南武陟至河北馆陶黄河故道考查报告》所载:早在春秋战国时,黄河下游堤防亦自成体系。经实地考查,右堤自原阳至冠县二百八十三里中,现存残堤有四大段。其中第三段自濮阳入清丰,经南乐王崇町至大名苑湾止。第四段自大名县南堤村起至冠县尹固村止。左堤第六段自魏县曹堤过大名城东向北经付桥、岳庄、万堤至黄金堤止。

我们所说的大名之马陵西距黄河第三段右残堤尚有十五公里左右。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元城的马陵,不在黄河之北,而与大梁同在黄河外侧。齐兵过元城马陵进攻大梁,无须渡河。元城马陵至少是在公元11年黄河改道后才位于黄河北岸的。

4、春秋战国时元城的归属。

元城春秋初属卫,与齐,鲁接壤,后为晋有。公元前六三二年晋伐卫,取五鹿。《左传》载:哀公元年(公元前四九四年),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四年,齐、卫救范氏,围五鹿。战国时,三家分晋,元城为魏所有。因此元城今在大名县境内。大名今属邯郸市,邯郸为赵国都城。但战国时元城从来都没有归过赵国。马陵之战时,此地正好属魏。元城的五鹿、马陵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已为兵家所看重,围之可解他人他处之难。是用兵的适宜之地。

四、关于马陵之争的几点认识

1、对马陵这一古地点的确定,断断续续争辩了一千五百年左右,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史学研究的尊重和求真态度。进一步进行争辩、确认,有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2、确认古地点应该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要目的纯正,二是方法科学。所谓目的纯正,是指我们搞这项研究,是为了还历史以真实面目。而不是借古扬名,借古生财。如掺杂了杂念,贪其名,图其利,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方法科学,就是以治学的严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现知的文献分析,推断,推来推去已达一千多年。如仍照此分析一番即下结论,或以现在某地之地貌甚至传说去做证据,是不严谨的。

3、马陵地点的确定最终还须依赖于新的考古发现。或者发掘某些实物或发现新的同时代典籍、图册,才能使这个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

4、在没有确认最终地点之前,仍应坚持一说为主,多说并存的观点。仍宜把古老的元城说作为诸说之首。同时承认多说并存,鼓励探索论证。但新的探索论证在没有确凿的考古证据作证下,都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能以之为定性结论随意否定元城说或者其他说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遗患后人。

 

                                              摘自《大名文史资料》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