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付集乡
大名镇
西魏庄乡
大街乡
旧治乡
万堤镇
黄金堤乡
杨桥镇
沙圪塔乡
铺上乡
王村乡
龙王庙镇
孙甘店乡
金滩镇
营镇乡
红庙乡
张集乡
束馆镇
北峰乡
埝头乡
西付集乡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域情概览 >> 乡村概况 >> 西付集乡 >> 后户村

后户村

发表日期:2011-7-6 10:11:3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后户村位于大名县城东南16公里处,是西付集乡最西部一个村庄。村西邻河南省南乐县西邵乡,北邻埝头乡魏任村,东临埝头乡大龙村,南邻西付集乡中户村。龙束公路从村西南傍村而过。全村265户,1265口人,分为六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336亩,机井55眼,高压700余米,低压改造8000米,新增变压器5台,硬化街道3500米,修建广场一处,2009年至今自来水免费供应。村里有张、于、谭三大姓氏,张姓约占70%,于姓占25%

后户村原名户村北张拐。明朝初年,燕王朱棣扫北,华北一带连年战乱,加上瘟疫流行,居民无法生产,饿死,病死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使华北一带几乎断绝人烟。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了恢复华北,发展生产,在永乐年间下令向华北大迁民。据张姓始祖墓碑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张龙、张虎、张豹兄弟三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张姓兄弟三人迁来后住在户村北端而与同迁而来的于姓同居一个村,于姓人多,占村主流,叫于家行。张姓人少,只占一个角,叫张家拐。后来张姓人繁衍较快,逐渐超过于姓人,居住地逐渐扩大,张家拐慢慢兴旺起来,取代了于家行。因张家拐在户村的北端,故名户村北张拐。1956年成立高级社——火星社时,户村北张拐才从户村分离出来,更名为后户村。

后户村人自古以来诚实、勤劳、节俭,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终日辛劳,勤俭持家,男耕女织,代代相传。1945年解放时,全村400口人,有耕地2400多亩(人均耕地6),方圆几十里内,除后北峰外,是一个较富裕、殷实的一个村庄。

19459月日本投降,1948年复查斗争后,所有贫苦农民都有了自己的田地。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土地、工产、工具(车辆、牲口)归集体,分成三个生产队。后来政府调整了土地,因后户村人均土地较多,调出900亩耕地给中户村,后户村仍留有1532亩耕地。

1945年解放到1957年,虽然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吃饭但社会平稳,老百姓衣食无忧。1958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8月,三个生产队640口人,成立三个集体食堂,到1959年冬成立一年多的集体食堂解散。从1959年到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骤减,树叶吃光,野菜吃光,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1963年经济开始好转。

从入高级社以来,为发展农业,政府十分重视,大兴修水利,先后在村西挖两条水渠,村东北挖排水渠一条,全村打砖井约40眼。从1956年开始打大管机井,1966年开始用煤气机,后来是柴油机,开始用机井灌溉农田。同时在村西建立了磨房,个人推磨的日子结束了。1967年冬,在村东和中户村共上一台20千瓦变压器,有两眼机井配上了电。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村群众照明用上了电。从1958年到1979年这二十多年,由于集体所有制的约束,生产发展缓慢。1962年三个生产队分为六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200多亩,年产小麦3000多斤,每人平均分小麦30斤左右,一个工值一角多钱。在生产队时后户村是红薯种植区,红薯和薯干是主食。在这个时期,住的大部分是草房、土墙,非常简陋,家中除了一张桌子没有像样的家具。出行少数靠一辆破自行车,大部分靠步行,因为自行车不满足供应,必须凭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从1958年开始,由于连年政治运动,专稿阶级斗争,家家穷的可怜,生产队除一辆破车之外,还有十几头耕牛,其他一无所有。

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几十年的“极左”路线,党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到抓经济上来,不再搞政治斗争。1979年秋,后户村开始把耕地分给农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积极性很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生活逐年提高。

1984年,采取村管主干,个体管门前,全村用上来自来水,挑水吃的日子结束了。

1986年,后户村小学实现“八配套”,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大队办公处全部翻新。

1990年,东北沙荒地建成速生丰产林。

2000年,进行电网低压整改,完善了水利设施。

2002年,龙束公路至村庄的土路约一千米全部铺成砖道。

2005年,村内主要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免除农业税。

2007年实行种粮补贴。

2008年,进行农田地下线改造。

2009年,主要生产路水泥硬化。

20106月,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9台变压器,40多眼井,全部用磁卡缴电费,农田里全部改造为地下线,没了线杆和电线。10月开始为老年人发放养老保险金。

1980年到2010年,短短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亩小麦产量,超过了过去一个生产队的产量,肉、蛋上了百姓饭桌,都住上砖瓦房,手机、电话、电视、冰箱、洗衣机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里。部分群众还买了小汽车,街道宽敞、清洁,瓦房宽敞明亮。农村正在向城市迈进。

从结婚娶亲的工具就可看到经济的发展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用轿子迎娶,六十年代初用牲口车,七十年代用自行车,八十年代用拖拉机扎棚子,八十年代后期先用一辆小货车打头,后来是面包车,现在全部是轿车。

后户村人诚实但保守,只靠田地勤俭持家,或打工赚钱,勤俭但不善于经商,制约了经济发展。到目前,全村只有三个商品代销点,一个化肥代销点,一个电动车代销点,两个养猪专业户,两个养鸡专业户,规模都不够大。

现在全村有汽车12辆,机动三轮车60辆,磨面机4台,联合收割机3台,深水泵120台。教育卫生。

民国初年,后户村人兴办一处小学,先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解放后小学只办一、二、三年级,1989年实现全配套。为了优化教育资源,2006年与中户村、前户村联办一处小学,校址在中户村。后户村有三处门诊,三名乡村医生,计划生育站点一处,新农合参保率达98%

农业各项指标如下:

养殖业

畜禽            数          量

50年代  80年代  2000年   2010

猪      150       200     320        450

牛      100       120      5          60

羊                                    70

鸡       600      900     1200      3700

(二)粮食产量

粮食       50年代     80年代    2000年     2010

小麦        150斤       200斤    600斤     900

玉米        250斤       300斤    700斤     1050

红薯       1500斤      2000斤     -----       -----

花生       100斤        300斤     350斤     430

林业

1998年,村北林场种杨树400亩,目前有果树55亩,蔬菜大棚三个,约占地六亩。

后户村历任村干部

姓 名           职 务           时 间          业    绩

张银祥        户村村长     19371945    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抗战

宗兆丰 

张  勤                        ----1956    领导复查斗争,办初级社高级社

张景旺        农会主任      19481954   领导复查斗争

于青臣        村    长      19491953   

张增祥        付村长        19491958   

郭成秀        支    书      19561958   

张起路         大队长       19661968

张九朝        付大队长       19581970  

吕洪宾        支    书      19591961

郭成秀        支    书      19611966

历任党支部书记名单

姓   名          任职时间      备注

郭成秀         1956---1959 

吕洪宾         19591960

郭成秀         19601966

张九卿         19661967      文革主任

于建业         19671969    革委会主任

于章珍         19691975 

张怀法         19751995

于章兰         1995—至今

历任村长(主任)名单

姓名            时间          备注

张兆丰        19371945    户村村长

张勤          19451948    村长

张景旺        19481954    农会主任

于青臣        19501953    村长

张勤          19531956     村长

张增祥        19501956     付村长

张起路        19561958     大队长

张九朝        19581959     大队长

张记科        19601961     大队长

张起路        19611966     大队长

张富科        19661969     大队长

张玉增        19691995     革委会付主任(村长)

于章兰        19952000     村长

张金良        2000—至今     村长

在外工作科局级人员

姓   名               职   务               工作地址

张保臣          石家庄陆军学院政委        石家庄市

张文华          长沙市银行主任             长沙(病故)

张景彦           重庆市火车站主任         重庆

张耀卿           大名县龙王庙医院副院长    邯郸市大名

张进朝          龙王庙镇副镇长           退休

张曙光          大名县民政局股长         邯郸市大名县

张照宽          大名县埝头乡党委副书记   大名县埝头乡

张现瑞          西安市测绘研究所(正团级)西安

张现府          邯郸市公安局              邯郸市

张金普          北京市特警支队副队长      北京市

在外工作科技人员

姓名       毕业学校         职称           工作单位

张麦增    邯郸师专      中学高级教师    沙路中学

张相彩    河北医学院    制剂师           邯郸中心医院

张信江   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院 器械师    华北制药厂

张国中   张家口医学院    医师           北京友谊医院

谭军方   保定农大        评估师         邯郸会计事务所

张杰     天津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

历史遗址古碑文物

黄河古道。在后户村东北角约2公里,西南东北流向,宽约1000米,传说在宋朝黄河上游发大水决堤后,泛滥的洪水流过后,形成黄河故道。

山泽头遗址。位于后户村东北角,黄河故道西侧。历史上曾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因黄河决堤,村庄被淹没,现在仍有不少瓦砾,有村民曾挖出一个完整的灶台,里面还有灶灰。还挖出一个坛子。

九缸十八锅的传说。在山泽头东有一道沙岗子,沙岗子有一个洞,几十米深,阴气森森,无人敢下去一探究竟。传说洞中藏有九个缸十八个锅银子,但从来没人下洞取出来。村中流传有“九缸十八锅,当中坐着母代鶻”,什么意思至今无人破解。

黑风口。在山泽头一带,最早叫黑风口,传说是梁山好汉李逵的家乡。当时梁山女杰孙二娘占据鲍儿庄,专门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用人肉包包子,当时有“能过黑风口不过鲍儿庄”一说。

张家始祖墓碑。在后户村东北角,有一片古墓,古墓群北端有两棵柏树,立有一古碑。碑文记载:始祖张龙、张虎、张豹明朝由山西洪洞迁来。1958年古碑被毁。

古碑三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德安及父亲在冀南、豫北一带行医,名声显赫,为褒扬张家家世代行医之功德,由南乐县会首组织,在后户村300米的地方,通往龙王庙的官道上,树立三通大石碑,高一丈二左右,宽三尺多。出门不远就能望到矗立的三座大石碑。1958年该石碑被毁。

后户村名人简介

冀南名医-----张德安

张德安,生于19067月。祖、父终生行医,是一个行医世家。张德安从小在祖父、父亲的熏陶下,很快掌握了长辈的医术。并经过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医术精湛。特别对毒疮、痈疽有独到的治疗方法,誉满冀南豫北。解放初期,在家坐诊行医,对特贫困的农户常少要或不要钱。方圆百余里,就医患者络绎不绝。先后被户村卫生所、西付集卫生所聘用。1957年调入大名县医院,坐诊中医外科,是当时县医院著名的外科医师。在他一生中,治愈了数万名患者,解除了数万人的痛苦。在他从医期间先后有几十个优良处方登录各大药典。被当地百姓誉为“冀南神医”,并修匾于老宅。张德安于19798月因病去世,终年74岁。

捐款建家乡名人-----张考印

张考印,现任北京药业营销管理中心总裁,资产上亿。生于1963124日,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才艺。7岁入学,1979年毕业于杏现高中,1980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3年在部队参加高考被第三军医大学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空军总医院,正营级待遇。后来看好北京的医药市场,离职从事医药营销,现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绩不断递增。2005年至2009年,先后两次给村里捐款八万,村“两委”为此立碑于村委会门口以示褒扬,为家乡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而捐款的义举,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现任两委班子情况

于章兰   1995---2000年任支部书记兼主任

2000年至今任支部书记

张金良  2000至今任村主任兼支部委员

支部书记:于章兰

支部委员:张金良  张麦起  张麦娥  张保奇

村委主任:张金良

副主任:  张保奇  张得举

委   员: 张麦娥  张站军  张顺江  张东亮 

张俊卿

会    计:于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