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付集乡
大名镇
西魏庄乡
大街乡
旧治乡
万堤镇
黄金堤乡
杨桥镇
沙圪塔乡
铺上乡
王村乡
龙王庙镇
孙甘店乡
金滩镇
营镇乡
红庙乡
张集乡
束馆镇
北峰乡
埝头乡
西付集乡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域情概览 >> 乡村概况 >> 西付集乡 >> 朱家村

朱家村

发表日期:2011-7-6 9:42:36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朱家村位于西付集乡政府东南方五公里处,现有2000口人,全是汉族,有耕地3100亩,历代以农为本,以种植业为主。

朱家村南邻吉固,西邻冯村、文集,北邻山岳,东邻河南省南乐县的薛集、南汉,在河北省的最东南角,与河南省南乐县接壤,冀、鲁、豫三省的交界处,是西付集通往南乐县的福堪、山东省莘县毕屯的公路必经地。

据《朱氏家谱》记载,自明嘉靖年间从广东粤迁至元城县付通固六甲村,当时郑、刘为老户人家,后来朱氏之族发展庞大,超越原居民,又因朱氏家族世代累功积德,于清代嘉庆年间,将付通固六甲村改为朱家村。

1958年,在大跃进的五风(浮夸风、乱指挥风、共产风、平掉风、反击右倾风)中,开沟挖渠,兴修水利,灌溉田地。1960年前后,致使大片被浇地变成盐碱地,春风刮起,漫天变白,不长庄稼,朱家村地势低洼,成为重灾区,生活十分困苦,周围村的人吓唬哭闹的小孩说:“别哭啦,你再哭,就把你送到朱家村去。”可知朱家村村村民的生活相当艰苦。当时朱家村的特产有“三宝”:小盐、萝卜和茭草。朱家村面大地多,但粮食收入微薄,每人每天七两的口粮指标自足也不自足,年年吃国家的统销粮,号称朱家村的购粮证是“铁皮”制作,全村800多人都吃购粮证,供朱家村的广大党员群众见周围的村年年秋麦驶着车给国家拿贡献,自己的心里即即热呼呼的,认为人家给国家拿贡献,自己却吃国家的,人家各地咱也种地,这是啥理。1963年,再次遭遇洪灾,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抓革命,不促生产,经济发展停止不前。改革开放以来,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旧貌换新颜,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现已达到亩产吨产。

在农业装备上,全村有机井86眼,能旱涝保丰收,村内外大小变压器有7台,时常供电,非常方便。还有拖拉机、汽车、机动三轮车、磨面机、收割机、脱粒机等中、小型机器,解放了我村生产问题。

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村民物质生活也不断提高,至2010年拥有摩托车、彩色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风扇、电动自行车、固定和移动电话的家庭已有过半,村民的住户、家俱、室内摆设、膳食结构、吃穿住行史无前例。民用二层楼三层楼也高高地屹立在朱家村的土地上,还有全球通的信号塔,在村中还竖着高高的水塔,家家户户吃了自来水。

解放前后,朱家村从没有大学生,更没有硕士、博士、博士后,恢复高考后,有20多人大学毕业。

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服务行业大大兴起,全村设立代销点4个,饭店2个,家电维修1处,理发店1个,弹花弓1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

现任班子成员:

支书:张遂振              主任:朱国强 

副支书:龚延安            村委:

支委:

历任支书主任:

朱金明  1949---1976  朱现增

朱怀谦  1976---1982  朱海江(付支书)

朱海江  1982---1987  刘考柱  1982---1987

张妹泽  1987---1988  朱国强  1987---1988

朱善京  1988---1989  刘考柱  1988---1989

郑俊奇  1989---1990  朱善京  1989---1990

朱红章  1990---1994  李双法  1990---2002

郑顺朝  1994---1996  李双法  1990---2002

冯金明  1996---1998  李双法  1990---2002

郑付民  1998---2002  李双法  1990---2002

张遂振  2003至今      朱国强  2005至今

在外工作人员:

朱相民  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计划处总经理

张华斌  天津市桥东区(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