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固村位于西付集东南方向,距西付集村约有6公里,北至朱家村,南至河南省的小江村,西至后大江,东至河南省的南汉村,半周与河南交界,是大名县的东南角,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吉固村历史悠久。传说吉固原先不叫吉固,叫吉湖,原来这里是一个湖,小江、后大江都是江口,由于历史的变迁,成了平地,后来才改为吉固。村民多系明初山西迁民,18世纪时,村里姓氏有马、曹、郑,现在全部为郑姓。
全村人口1307人,男680人,女627人,汉族,总面积2170亩,土质为半沙半胶,全是水浇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小麦、玉米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近年来花生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种植面积相应减少,村东南还有四十多亩的林场。
村民的养殖业也有较快的发展,现在有五家养猪专业户,三家养鸡专业户,五家养兔专业户,养殖从单养、分散养上了规模。上世纪50年代养殖业很落后,养猪很少,全村只有20头左右,都是散养,沿街到处乱跑。1978年十一届全中全会以后,平均一家一头猪,一家一头牛。2000年时平均一家就养猪2.5头,近年来养猪成了专业,一个专业户一年就养100多头。
上世纪50年代粮食产量上不去,亩产百十斤,1978年后亩产400斤左右,2000年时产量达1000斤左右,现在玉米突破1500斤,小麦突破1200斤。
全村有个体企业两家:塑料壶生产厂,厂长郑守忠,占地面积2亩,职工6人,固定资产70万元,每年利润达10万元。草帽加工厂,厂长郑雪振,职工6人,固定资产5万元,年利润3万元以上。
全村在北京做生产风口生意的就有十多家,固定资产最多的有500万元,最小的固定资产也有50万元左右,分别是郑银磊、郑金磊、郑占收、郑瑞民、郑宽营、郑占立、郑自收、郑怀恩、郑建胜、郑守朋、郑电杰等,其中郑银磊厂子最大,现在又搞房地产开发。郑怀恩原先是吉固村支书,现又建风口厂,固定资产仅次于郑银磊。郑耀朝在北京建了一个地毯厂。由于他们建厂,拉动了其他行业,销售风口推销员有十几个。
解放后,农会主任先后是郑连保、郑宗顺、郑连凯,郑连保、郑运昌先后去邯郸工作。郑连凯任支书期间,领导全村成立了合作社、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郑维存暂时担任支部书记,不久,郑连凯再次被任支部书记,他任支书的时间最长有20多年,为吉固村的村民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之后,支书先后由郑铁录、郑怀庆、郑怀恩、郑占府担任。
以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翻地用铁锨,运输靠小木轮车,播种用木楼,干活全靠人力,现在全部机械化,全村有变压器6台,40多眼机井,全部配套,平均合51.7亩地一眼机井,合345亩地一台变压器,拖拉机15台,大型两台,收割机一台,汽车两辆,机动三轮车250辆,磨面机3台,玉米脱粒机5台。
文化教育方面,恢复高考后上大学人数累计50多名,现在村小学人数120名,分三个年级,教师5名,村医疗点两个,乡村医生两名,卫生员2名,接生员1名,“参合”人数普及。
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至2010年拥有摩托车100辆,彩色电视机250台,冰箱80台,空调10台,洗衣机家家都有,电动自行车家家有,固定电话家家有,移动手机人人有。住房、家俱、室内摆设、膳食结构、吃、穿、住、行都紧跟城市。
商贸流通便利,私人代销点三处,营业饭店一家,美容美发室一家。
现任支书郑怀钦、副支书郑雪成、支委郑大斋、村委主任郑宏民、村委马电钦。
在外人员:
石家庄:郑九方在铁路部门工作,郑占军在医院工作。
邯郸:火补汽车轮胎的郑振民、郑静波、郑随波、郑三伟、郑志恒、郑伟超、郑志刚、郑卷涛等7家,他们有开门市的,有流动补胎的。郑连保曾任邯郸国棉一厂书记,其三弟郑臣保是车间主任兼电工,郑更臣曾任邯郸制锨厂书记,后调任啤酒厂厂长,郑庆和曾为邯运公司八队司机。
大名县:郑孟献企业局退休,郑占胜、郑桂平在银行工作。
郑国收在马陵中学从事教育事业28年,后来一心扎根农村回到了家乡,在家乡又和吉固小学教师郑王成、郑纪锁、郑密娟、郑月英一道培养人才,郑王成、郑纪锁都是小学高级教师,郑密娟是小学一级教师。
郑孟琢曾在南乐公路段工作,现在邯郸工作,其大儿子郑瑞杰在濮阳公安局工作,二儿子在劳改厂管教犯人。
郑庆朝在西付集乡卫生院任院长,长期在卫生系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