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杂记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风物杂记 >> 故园杂记

故园杂记(1)

发表日期:2011-6-30 19:19:1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政协对我大名文史资料之印行,实为搜存县史之最隹方法。幸能及时进行,虽物亡,尚有人能言其状;虽事过,亦有人能述其由。倘野老均已作古,思求述亦难觅人。本人身为县民,生于一九二○年,一九三八年即离家参加抗日。青少年时代,长于此古都大邑,在经历过程中,有时代变革,也有天然灾难。

 时代进步,不少事物亦随之改变或消失,如结婚无轿、舂米无皿。今而思之,往昔情景如在目前,为充实我县史料,谨就记忆所及,将大名古城往事故物之一鳞片爪,述作参考。述往证今,以见时代进步之轨迹,见新述旧以见器物之变化,习俗革新以见古今之差异,国强民富,以见政事之绩效。

 

民 国 政 事

 

1、斗——城附近斗为18筒,所谓筒者乃专制时代审理案件之签筒,一九三三年左右,县政府之承审权,移归地方法院,筒已失所在,欲校斗之正确否?已无凭处。

2、天足会——程廷恒暑理大名时,奉命成立天足会,以革除缠足恶习。当时会长李权衡氏,总干事为刘殿臣之大妹,会址设在南关帝庙内镇公所旁。每到乡间劝其解放,遇妇视如恶魔而走避之。城近各村,收效较大。

3、送忤逆——我国虽重孝道,难免仍有忤逆之子。为父母者,多不忍送县忤逆。马运昌专员兼县长时,首见有送忤逆者,受理后问明,用铁丝捆在县政府大门东边之明柱上,示众以昭炯戒。

4、税棚——城内有牲口市两处,一在宫前街,一在羊市街,每匹(头)成交后,按规定抽税。为避风雨,盖税棚一间,宫前街在鲁班庙西邻。羊市街在成家祠堂后门之北。办理纳税之各项手续,散市后工作人员离去,下次集市时再来。税乃外包,并非公务人员。

5、营房——大名驻军以道台衙门为驻地,人数众多时则进驻南城隍庙,为使军队减少扰民,乃在北关西修建标准营一座,坐北向南,门前即大邯公路,以土寨式为四周围墙,营办公室、大礼堂、会议室、司令官室、副主官室、餐厅、浴室、厕所、通讯电报室等一应俱全,大操场利用西关外之演武厅操场;早晚点名之集合,则在大院中,位置似即北关今之陵园,该营房完成时间约为一九三五年,工头之一为住宏济桥之梁某。

6、简报——北京、天津发行之大报,当天多不能到达,当时之报纸有中央日报、大公报、益世报、小实报等,我县自有收音室后,位在县衙晚香堂之西间,当时电台有专播新闻节目、念两遍、声音慢而清晰,专供抄录使用,县电台仅编制一人,抄录新闻电台播稿后,再刻钢版,而后油印[简报],成为县政发行刊物,报中每日有格言一则,简报刊头两字为石印红字,计八开一张,每日下午约四时许出刊。分发各乡镇、及张贴各重要街口之公布栏内。

7、承审室——七·七事变前,我县在地方法院未成立前,民刑案件由县承审室办理,承审室在县政府二堂之西屋,二堂北厅中间为通道,东间为县长办公室附一小型会议室,南窗外即走廊(月台),另设一茶几一椅,为伺候县长之上差位置,为传见止退欲见县长之第一关,此人俗称二爷,西间(等对县长室)为会计室。承审室后墙外即天雄公园,审理案件,则在晚香堂正厅。

8、仵作——封建时代之仵作,为家传职业,但县承审权划归地方法院后,仵作随同业务亦拨属地方法院,但是拨归地方法院后,依照公务人员任免条例,彼因无学,而不能任法医,不得不以他职之名,任法医之实,此仵作名陈修德,经验丰富,家学渊博。

9、囚犯——判刑确定之囚犯,理发时不能完全理光,须留一绺,长约八分,以示区别。

10、狱门——狱或看守所大门,平时均关闭,门上留一洞,以供里外传话传物之用,此洞成方形,上方中间有一寸宽缺口,使此洞成凸字形,原来是为以利用陶壶送物方便出入而设,陶壶提手系固定而不能折合,颇合情理。

11、放天灯——旧历正月十五,监狱依习放天灯,寄望飞出狱之意,灯高约二公尺,因犯人夜须收监,故在放风时末,约下午四时半左右,即放天灯,纯白色,飞起特高,随着风向,飘然而去。消逝于视线之外。

12、抱大令——戏院唱戏,当时军队尚是八大处编制,由军法处派一班部队,为维持秩序前往弹压,此一班部队其中一名弟兄抱令旗,以示奉令弹压,违者以法究办。当弹压部队进入戏院时,舞台停演,演员转为面向里,锣鼓改奏加官,待令旗到达弹压席,令旗插上桌,戏才可续演。遇有闹场者当即

抓办。

13、天雄公园——程廷恒时,重建一新,四季奇花异草,亭设象棋,北端假山下,有大型形太湖石三块品字形而立,前一小荷花池,四壁绘八德图,由杨印滨书说明,书法甚佳。东墙窗上设收音机一架,早晚听众甚多,当时连收音机也甚稀少。南端有地窖一座,可以供不耐寒花卉存养。西北隅搭凉棚一座旁一井,夏季地面撒水取凉,县长宴客亦多在此。距豫丰馆甚近。

14、太平水缸——县无消防设施,为防火救灾,四大街商店门口,必设太平水缸一只,规定缸染蓝色,太平水缸四字用白色,聊胜于无。

15、公共厕所——据闻清后始有此名,城内公厕约23处,(1)南门东顺成街,在上城城根处;(2)府前街南头;(3)小南门旁;(4)南门西(顺成街)宫前街南城根;(5)真武大帝庙内;(6)南城隍庙内;(7)后坑;(8)南城隍庙迎碑后;

9)大寺街坑边;(10)西马道城根;(11)宏济桥桥旁;

12)马厂街;(13)北城隍内;(14)蒋家胡同;(15)羊市街;(16)东街大院口;(17)黄小街镇台衙门;(18)菜园街坑边;(19)马号街;(20)县政府前;(21)道前街;(22)南关帝庙内;(23)吕祖庙巷内。注意均为男厕,皆露天。

16、警察夜巡——一队约十数人,前纱灯一对开道。警察执黑红棍,夜巡查禁,多在冬季施行。

17、打更——监狱内每夜,仍巡夜打更,木梆与锣按更击打,夜静声闻甚远。

18、路灯——路灯设甚晚,为玻璃外罩挂墙之油灯,仅大街设有,小胡同亦无。如南北寺胡同各有一盏,张小街、羊市街、马号街、油房街、马厂街、万寿宫街、黄小街、免愁街(原名满洲街)、菜园街、府前街、大寺街、各机关附近。负责路灯差役,背一短梯提一大篮及一煤油小桶,每日一次加油,换灯罩,将脏罩换回擦净,预备明天再换。可说聊胜于无。

19、喊大堂——县府有承审权时,审理民刑案件时有一差役专司传唤原被告等,俗名“喊大堂”。当时因无电,衙内召唤各大堂外两厢房办公税收单位,使其喊话传达召哪一单位,并带何物,其听差地点在大堂与二堂(县长办公室)中间,有一间西屋,为其听差待命之处。现仅知姓赵,人呼赵老夫,其时年已六十许,声音洪亮。

20、造选民名册——一九三五年夏,当时政府为实施地方自治,及民选总统,必须先调查合格选民究有多少,乃上峰规定各县列造选民名册,办公地点在晚香堂前之南房内,每缮一份计洋三分,本人由学校派赴参加此项工作,月馀而止。       

 

教 育

 

1、七七抗战前,教育尚不普及,学童能否入学,端视家庭经济状况,城乡皆然,尤其女童,倘家长守旧,虽富家女子,亦不使其受教,封建思想仍然深植人心。

2、小学生——小学生入学须缴学费,每学期约一元(民国十九年左右)。尚使用石板石笔,以利演算。约到三年级,才习仿(毛笔字)大楷有仿影。到五年级才临帖,用九宫格。

3、红土盆——验大字费墨,研墨费时,可用红土盆,以红土代墨,在杂货店买一大铜元(二十文)红土,与粘土(俗称胶泥)混合成稠泥,入小盆(茶碗口大小)中,一半成泥(红土泥)立起,一半盛水,毛笔沾红土与字,以省研墨之苦。

4、私塾——当时之老一辈,仍视五经四书为实用之学,认学校教育为浪费光阴,故私塾仍未断绝,南关杨大肚在南城隍庙西院北屋,教四书,实际仅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圣人训道之书,稍大多离去。另一处在府前街南头路西,小胡同内,李先生教四书、五经、古文,人数不多。

5、国术——国术为国粹,往昔习者多不识字,大名亦然。城内仅有传国术者两处,一为玉带街何金城氏,一为马厂街北关帝庙褚河氏(为我四叔祖)。何褚二人为师兄弟,另有东乡刘长春氏,假宫前街真武大帝庙授徒,为时不久,徒众亦少,仅前两拳场授徒达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