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大名二十二景考述之一

大名二十二景考述之一

发表日期:2011-6-28 21:17:1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是旧志体裁的一项内容。大名虽然没有山水之胜,但长时期作为一座北方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依照惯例,元城、大名旧志(今大名县系原大名、元城两县合并而来)中自然不应或缺,然清康熙、同治两部《元城县志》没有单独记载,清乾隆、民国《大名县志》也没有专记。正因为没有专记胜景,于是有人就认为大名历史上没有令人所称道的风景名胜。而事实上,没有专记的原因是因为”“殊乖史例。清乾隆《大名县志》卷首凡例认为:俗下修志动编十景八景,春花秋月,随意命题,虽著词华,殊乖史例,然前人题咏未便全删,随类摘录,其言之尤雅者存之。民国《大名县志》坚持乾隆本原则,在其卷首凡例中称:县志俗体辄编十景八景,无关政要,亦半属附会,点风缀月,孰乖史法,然前人题咏一概削而不载,亦嫌枯索,大、元旧志于相传风景或分注于村镇之下,或附见于艺文之末,例有可从,兹仍其旧。虽然没有将风景单列,而是附录在村镇和艺文中,这也是大名旧志区别于他县旧志的一个创新之举。

据此,考清康熙《元城县志》艺文志有大名道孔荫樾作的《名胜十二景诗》(同治《元城县志》题为《咏天雄名胜》),潘世晋和诗十二首,另有戴其员、刘元征、孙郁等人所作歌咏风景名胜诗数篇,篇名均取十二景之名,十二景即元城县的风景名胜。十二景为:惬麓映翠、淇卫浮青、金堤秋月、束馆春华、晚香挹露、众乐袭芳、古碑寒烟、沙滩暮雨、云石秀区、甘泉仙梵、文阁夕晖、讲堂朝旭。

民国《大名县志》卷七《河渠志》白水潭条下载:白水潭……旧志八景,所谓卫水归帆者也。 大名县最早的县志始自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隆庆四年(1570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惜以上旧志大名县方志办不存,除白水潭外,其他七景不得其详。判读明正德《大名府·大名县疆域图》,大名县八景为:白水清风、卫水归帆、惬山古偃、谯楼暮鼓、古刹晨钟、凌角烟霞、莲池淫雨、穆堤晓月。

此外,据民国《大名县志》卷二十九《艺文志·诗辑》收录的歌咏风景名胜的诗分析,李恪、庄同生二人作有《铜台夕照》诗,刘洽、成基命、顾咸泰三人作有《沙堤晓障》诗,铜台夕照、沙堤晓障也应是当时有名的风景。合元城县十二景、大名县八景,凡二十二景。这些风景因地理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替,有的早已湮没无考,有的鲜为人知,作一考述,以备今人发幽思古极有必要。

一、原大名县八景

明清大名县的治所在今天的旧治村,县境范围大致是今天的旧治乡全部,龙王庙镇的大部,西魏庄乡、大名镇、万堤镇、铺上乡、杨桥镇的部分村庄,以及今天魏县南部的部分区域。大名县八景俱在今大名县境。

 

1、白水清风

 


白水清风                   李大禹/绘

 

判读明正德《大名府·大名县疆域图》,白水清风一景在旧治村西南,系一水潭,并有沟渠通往旧治村西,注入护城河。大名县城西南5.2公里处有白水村,白水清风一景即在此处。

白水村无任何风景名胜,而将白水清风列为一景,或与大名县城(今旧治村)的地脉有关。按照堪舆学观点,大名(府)分野应奎壁郡(今大名城)脉自坤方(西南方)来,大名(今旧治村)先受之。西南而来的卫河是大名府城的地脉。相对于大名县(治今旧治村)来讲,白水村是县脉所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秋,漳河夺占卫河河道,卫河改由白水潭村东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涂时相任大名知府,为了大名府城的地脉,采纳风水家(堪舆家)建议,在白水村至艾家口开卫河支河十余里注卫河故道。开卫河支河以后,史载:府之长吏,用形家言,欲导卫入郡,横开支口于上流,绕邑西北,腹背受水,几无虚岁。(明成基命《李侯修堤记》)同时,开支河虽然有利于大名府城风水,但严重不利于大名县城(治今旧治村)的地脉。论县脉,自西发卫水南环,若移卫于支河则断西来之脉,驱南环之秀,大不利也。(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卫河卷三)因支河导致旧治村连年水灾,且又有碍县脉,支河最终被堵塞。

限于文献所及,白水清风一景何状,不得其详,待考。

 

2、卫水归帆

 


卫水归帆                  李大禹/绘

 

判读明正德《大名府志·大名县疆域图》,卫水归帆一景原指今朱洼村至今大名城这一段卫河漕运盛况。清乾隆《大名县志》卷十《图说十》卫水归帆在白水潭,民国《大名县志》卷七《河渠志》白水潭条载:白水潭在卫水之阳,去今城十二里,为河南粮艘经行之所。林木交荫,菱荇纵横。邑无名山大川之奇,临流眺望舟楫,颇觉快心爽目。旧志八景,所谓卫水归帆者也。后河徙,变为村落,景状全无矣。似卫水归帆一景专指白水潭,与正德府志图大相径庭。之所以如此,实系因卫河河道被漳河夺占,卫水归帆一景也随之变改,由旧治村西北的卫河移至白水潭村。

卫河前身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历经多次变迁,在北宋后期改由朱洼村至南关艾家口镇,再绕经北宋大名府城东北行,中间一度穿城而过。艾家口镇自北宋以来,历经金元明三朝,始终是当时卫河上的一处重要的码头,借助卫河漕运的便利条件,艾家口镇由一处码头一跃成为经济重镇,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艾家口镇的经济地位始终未衰。明永乐初年,大名府城自大街村迁艾家口镇北,既是因为艾家口镇经济的繁荣,也是出于卫河漕运便利的考虑。

明嘉靖九年(1530年)秋,漳河由响王口经回隆镇夺占卫河河道,于艾家口入卫河故道,卫河改由白水潭村东行,在岔河嘴折而南下,经龙王庙北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白水潭至岔河嘴这条卫河河道再次被漳河夺占,卫河在南乐县袁村以东冲刷成新河,长160多华里,40里为北宋黄河北流故道,至岔河嘴与漳河会合,再行卫河故道北行。卫河改道,商民船只也均改走新河,这时,白水潭村漕运繁忙的景象方归于平寂。《大名县地名资料》白水潭条下记载:白水潭村在大名县城西南5.3公里处,卫河本由该村经过,卫河迁徙后,在村南形成一大水坑,终年有水,水质清冽。《乾隆大名县志》绘有卫水归帆图。

 



 

附卫水归帆题咏诗二首。

刘尊宪《卫水归帆》

城头恣眺望,卫水正归舟。

一叶凭风下,孤帆带月流。

柳边堪倚棹,沙际见眠鸥。

顿有濠梁意,游鱼任拍浮。

姜贻缙《卫水归帆》

蒹葭两岸隐斜晖,欸乃声中一叶归。

千里人从沧海至,十里梦傍故园飞。

帆悬碧浪晴云散,蓬落沙滩夜雨微。

回首他乡天际远,孤舟聊系钓鱼矶。

 

3、惬山古偃

 


惬山古偃                  李大禹/绘

 

惬山古偃一景在今大名县城北4.6公里处的岳庄村。惬山,是西汉时期堵塞黄河决口的遗迹,因岳姓最早在此居住,故名岳庄。

黄河流经大名县境有明确纪年的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宿胥口决徙,经今滑县、濮阳、内黄东南、清丰北、南乐西北入大名境,东北入馆陶,折向东行,经高唐县西南,再折向北至东光县西合漳水,复下折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西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大雨十余日,黄河北决馆陶及东郡(治所在今濮阳县)金堤,泛滥兗、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官亭、室庐四万所,徙民避水,居丘陵九万七千余口。次年春,大司马王凤向汉成帝荐举王延世为河堤使者,负责堵塞决口。王延世采用两艘船夹带着一个长四丈大九围的竹筐,竹筐里满盛石头,行至决口处落石,历经三十六天,决口堵塞,隆如山阜,颇惬人心。汉成帝因此赐名惬山,并将建始五年改为河平元年。元城县民为颂扬王延世的功德,在惬山顶上建王延世祠,世代祭祀,至今未绝。

在岳庄村北,随着村民建房取土,发现一处河决遗迹,明显可以看到数根直径约0.5米的木桩被洪水夹带着前行,是否也是王延世塞河遗迹,有待相关部门实地考证了。

关于惬山,唐朝时期的惬山之战,就发生今岳庄以西。此外,在北宋,惬山还有上惬山、下惬山之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元符二年七月条,大名知府韩忠彦奏报,黄河决口,大名府西即是北流故道,水势逼近大名府城,此时若不将御河闭塞,黄河将夺占御河河道直注入城,请令李仲以所得修新河钱物,尽快修筑。宋哲宗下诏,令大名府与李仲修筑上下愜山。而上下愜山是否就是岳庄村南和村北,不得而知。

王延世祠在岳庄村西南,祠有三间,民间称惬山庙,祠堂周围种植花卉树木,郁郁葱葱。登临其上,俯窥漳卫同涓滴,上摩云霄近斗牛(赵宁《惬山庙》);放眼四望,长堤分水势,垒土象山岑;远浦归帆出,斜阳古树深(庄同生《惬山庙》)。

检阅典籍,惬山历历在目,惬山之所以能北与尧山齐宠,南与大伾山并峙(范鉴古《惬山记》),是因为王延世塞河厚德流长的缘故。

清首辅成克巩羡惬山田园生活恬淡自然,诗意画情,致仕后在惬山置别业。有诗《惬麓行春》:

买得惬山麓,果树匝其巅。

霡霂近清明,花木斗晴妍。

园圃长新蔬,辘轳泻春泉。

倚杖能登陟,林峦几席前。

菜黄麦陇青,顽然醉野烟。

友昆同揽美,修禊想前贤。

 

4、谯楼暮鼓

 


谯楼暮鼓                李大禹/绘

 

判读明正德《大名府志·大名县疆域图》,谯楼暮鼓一景是在原大名县治东门,今旧治东村。

旧治村原来叫南乐镇,宋绍圣二年(1095年),大名县治由大名府城移至南乐镇,直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除明初短时间并入魏县外,大名县或移往府城附郭,或回迁南乐镇,南乐镇作为大名县城长达数百年。北宋大文学家柳开就是南乐镇人。

在明景泰间,大名县典史郜瑢对南乐镇增高重筑,周围五里有奇,高二丈六尺五寸,宽二丈五尺,开辟东西两门,东曰崇仁,西曰广义,两座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城楼上面悬挂有鼓、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34卷大名府部),每天早晚按时敲钟击鼓,进行报时。

谯楼即城楼。古人采取敲钟击鼓的方式进行报时,朝来撞钟,暮来击鼓。每当晚霞初降,夜幕来临,薄暮的霞光惨淡地映照城楼,此时,城楼之上响起有节奏的隆隆鼓声,声声沉闷,回荡在天际,既有落日迟暮之感,又有催人结束一日的劳作,收工赶程与家人团聚之意。谯楼暮鼓或即如此。

 

5、古刹晨钟

古刹晨钟一景在大名县旧治村东南角。

古刹指白佛寺,始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原名白马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原大名县的胜景所在,清乾隆年间,白佛寺废于水。现在,旧址尚在,建筑无存,景亦早亡。

白佛寺的来历有些神话色彩。在宋徽宗崇宁年间,释迦牟尼佛突现天空,放佛光数十丈,前有白马驾宝车导行,至旧治村消失。僧人了云、士人唐富等三千余人向宋徽宗请求建寺,获准,并赐名白马寺,寺内建有佛塔五层,极尽土木之盛。金泰和年间进行过重修,金元易代之际,毁于战火。明万历元年(1573年),县人张自西重修,改名白佛寺,寺内有座藏经楼,旧志中所说的藏经法云即是指白佛寺的藏经楼白佛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漳卫水齐发,寺与城同废,后虽重建,但规模远不如前。

白佛寺有一口大钟,每当晨晓,值日僧人按节律敲击大铁钟,集合僧众作早课,念经参禅,拜佛祷告。此外,清脆而洪亮的钟声,远震古城内外,就会使世人油然升起对清高脱俗、超凡入圣的修行生活的敬仰,唤醒沉溺于红尘烦恼中的凡俗,抛却俗世的羁羁绊绊,崇慕清新超俗的生活,行善念、慈悲、理性。

 

6、凌角烟霞

判读《正德大名府志》图,该景在旧治村东南,指护城河。

明清大名县城四周环绕有护城河,东南西三门各有石桥横跨护城河,便利通行。县脉自西南卫河来,南环大名县城(旧治村)迤逦而东,护城河风景最秀美。登临东南城角楼,放眼望去,护城河澄如白练,晚霞万簇,从云层迸射,映照水面,波光潋滟,缭绕烟霞与袅袅水气混为一体,如梦似幻,秀景宜人,使人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漳卫水齐发,城废景亦废。

 

7、莲池淫雨

莲池淫雨一景在今天的龙王庙村东南、三角店村西北。

莲池即莲花池,因早已改造成耕地,故而鲜为人知。《古今图书集成》73133卷载:莲花池,在县东二十里,上依重冈,下洌深泓,蒲草菱行,葳蕤可玩。今成腴壤矣。龙王庙镇距离旧治村十八里,莲花池应该在龙王庙村东二里许。《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71页龙王庙公社条下载驻地在龙王庙村,东邻黄河故道,四周高,中间洼,好像一个大池塘,有莲花池之称。258页,三角店村名来历:现在的莲花池,古称三角淀,该村座落在淀的东南角,村名因淀而得名。

龙王庙在莲花池的西北侧,三角店位于莲花池的东南方,三角淀与龙王庙之间就是古莲花池。粗略计算,莲花池方圆至少有数百亩。

莲花池之所以又名三角淀,是因为这里是穆堤(今名木堤)、李茂堤交合处形成的一个三角洼地,历年积水,成为水潭,俗称三角淀。因潭中种植有莲藕,故而又名莲花池。每当荷花开放的时节,千亩荷塘,荷香悠悠,蛙声阵阵,舟行其间,采摘莲蓬,大有莲叶何田田之感。

至迟在清初,莲花池已成耕地,莲池淫雨景状全无,惟有莲花池一名还在民间口耳相传。

 

8、穆堤晓月

穆堤晓月一景在大名县城东南21华里处,龙王庙镇东北的东、西、李三木堤村。穆堤是北宋黄河西岸大堤,东、西、李三木堤村即是由穆堤演变而来。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改道北流,流经今大名县东。嘉佑元年(1056年),自五月以来大雨不止,黄河在清丰县六塔镇决口,宋廷急令治黄河西堤,护卫北京大名府城。此后,只治西堤以卫北京,不治东堤。穆堤即在此时修筑,直至北宋灭亡,黄河改道,穆堤与李茂堤始终护卫北京免遭水患。

木堤村东临黄河故道,故道东侧是历史上有名的沙麓山,元城王氏的发祥地,三朝称制的王政君、新朝皇帝王莽,也正因为王氏其故里而冠名贵乡,贵乡即大名的前身。此外这里还有束皙、孙膑等名人的足迹,也正因为这里历史文化的因素,沙麓山步入历史名山之列。

天将破晓,月亮仍高挂天际,信步踏上黄河古堤,脚下黄河故道流水潺潺,低声倾诉往日金戈铁马的征战、樯橹交错的漕运盛况。远望沙麓山旧址,往日林木葱葱的沙麓山已成连绵沙丘,遥想周穆王射鹿,西汉元城王氏的辉煌,博学的束皙,孙膑用兵的马陵故道,晋文公五鹿乞食等等,早已尘封历史典籍。沧海桑田,山陵变迁,此情此景,令人有逝者如斯夫之感慨。穆堤晓月一景大致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