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元城县十二景
明清元城县部分村庄因历史因素今归魏县管辖外,其余全部归今大名县管辖,元城县十二景俱在今大名县境。
1、惬麓映翠

惬麓映翠 王富生/绘
惬麓映翠一景指惬山和沙麓山。惬山在岳庄村。沙麓山在卫河东侧,大致范围是黄河故道东部,西付集、马陵、埝头、束馆以北,北峰以西,东北还包括莘县一部分。
沙麓山原名菹台,菹台为载籍中最早出现的大名古地名。周穆王曾三次东游至此,第一次“舍于菹台”,兽猎时,一头驾车白鹿受惊逃逸,周穆王以五头鹿驾车追及,“丘于菹台”。周制,天子驾六,因穆王驾五鹿,故称菹台为“五鹿”,五鹿为菹台异名。此后五鹿之名渐渐取代菹台,世人知五鹿而不知菹台,由五鹿之名相继又有沙鹿、沙麓山、五鹿墟等异名。附会五鹿山得名盖因山有五峰,貌似五头梅花鹿而故名,实大误。
沙麓山名闻天下,始自西汉武帝时,王翁孺从济南搬迁至元城县沙麓山西侧的委粟里,孙女王政君贵为汉元帝皇后,元城王氏一日内有五人封侯,此后,元城王氏愈盛,“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 “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因此,称沙麓山脚下的委粟里为贵乡。此外,沙麓山还是元城王氏、束、沙、五鹿等姓氏的发祥地,沙亭、几城、五鹿城、马陵城等历史上著名的城邑都在沙麓山周围。
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6年)八月五日,地震,沙麓山崩,临河山体阻黄河。沙麓山由一座土山成为丘陵地带,在北宋,黄河在这一带多次改道,马颊河、洪雅江的肆虐冲击,沙麓山面貌再次被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卫河东部三四米高的土丘还比比皆是,山上林木茂盛。随着农业开发的需要,沙丘被平整,沙麓山除个别残丘外,已经难觅其踪。
惬山本归属大名县管辖,不属于元城县,但惬山与沙麓山对峙,遥相辉映,史称“春草秋罗,含烟带月,有拱揖迎人,翠色欲滴之状。左岱宗,右太行,亦元邑佳胜也。”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惬麓映翠》
突兀烟峦岁一新,四时芳霭动初春。
霖飞石磴常浮碧,风过踈林不泛尘。
云窟应通仙岛路,青谿宜卧武陵人。
相逢尽是芒鞋客,惭愧劳劳绾绶身。
潘世晋《惬麓映翠》
树色葱茏草色新,停骖我亦恋芳春。
千岩日出长飘雨,十里风吹已绝尘。
谁遣牧樵添胜景,自多耕凿少闲人。
屯云一望长安远,回首徒伤老大身。
戴其员《惬麓映翠》
惬山篑土汉河防,沙麓曾占圣母祥。
异代勋名留史册,盛时风景属蚕桑。
梨花历落凝霜白,柳色参差带雨苍。
掩映烟云无限意,为骑瘦马踏春阳。
2、淇卫浮青

淇卫浮青 王富生/绘
淇卫浮青一景指的是卫河。
卫河,俗称御河。隋炀帝即白沟河道开凿永济渠,名为御河。《卫风》中有淇水,白沟就是淇水的别名。隋唐大运河经多次改道,始成今天的卫河河道,追本溯源,今卫河的前身是淇水。明清时期的卫河在今曹道口村北进入元城县境,迤逦北行,由营镇北的徐万仓入馆陶县境。
今大名县境内有漳河、卫河两条河流,一祸一福。漳河性悍猛,善溃决,迁徙不常,俗有“小黄河”之称。卫河与漳河相反,性安流,水轻缓,适宜航运,因此,来往船只繁忙,樯橹交错,终日不停歇。卫河浮青,即是指卫河舒缓轻流的本性,也是因卫河牵动了元城县的经济繁荣,卫水流金而取景。
卫河虽然没有奔腾万里的气势、波涛汹涌的壮丽,但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有可道之处。淡蓝色的江水缓缓北流,河水晶莹碧透,鱼游浅底,两岸绿树成荫,绿草茵茵,倒映水面,有微风拂来,或船桨划过,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柳丝婆娑,荡漾水面,清澈、碧绿、温柔、恬静,令人神往。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淇卫浮青》
春来万派北朝宗,引动兰桡听水淙。
碧浪漫摇杨柳色,澄川斜映太行峰。
临渊却喜无藏鳄,望气占知有卧龙。
回首当年歌瓠子,空将璧马委涛汹。
潘世晋《淇卫浮青》
入洛分漳绕岱宗,浮天不尽此淙淙。
奔流直注长鲸窟,倒影遥来少室峰。
已觉百川同野马,岂无七步擅雕龙。
河清只合长如此,尚想当年瓠子汹。
孙郁《淇卫浮青》
魏郡封疆控岱宗,清流无恙自淙淙。
沙连断岸生芳草,河引长渠落碧峰。
浚野天空飞雁鹜,淇源水浅见鱼龙。
清澜如掌环平陆,不比宜防鼓浪汹。
3、金堤秋月

金堤秋月 王富生/绘
金堤秋月一景在大名县城北18公里处的黄金堤村。
金堤始筑于战国时期。谭其骧考证,约公元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赵、魏基本以黄河为界,各在黄河东西两岸修筑堤防,绵亘数百里,距河床各二十五里,两堤相距五十里,蓄洪拦沙作用很大。黄河下游左堤起自武涉马曲,经获嘉、新乡、汲县、滑县、浚县、内黄、清丰入大名境。今大名县残迹尚存,城北的程堤村、岳庄、刘堤口、康堤口、万堤、黄金堤等村座落其上。
北宋名相韩琦任大名府知府时,重筑金堤,有一次黄河涨势迅猛,眼看将漫决金堤,百姓有沦为鱼鳖之灾,在河水距离堤顶尚有一寸的时候,河水停止上涨,因此得名“寸金堤”。后来,百姓居住其上,成为今天的黄金堤村。金堤秋月,或因金堤有保聚生民之功而取景。
旧志存有诗四首,可一睹金堤秋月景状。
孔荫樾《金堤秋月》
沥沥秋风夕色苍,黝云敛尽月如霜。
亭台铺地参差影,星斗涵潭上下光。
野望有时迷素鹭,天空何处咽寒螿。
徘徊中夜思无际,转羡庾楼兴自长。
潘世晋《金堤秋月》
风林晚色正苍苍,月照平沙一片霜。
大地几人同远眺,澄川何处接天光。
秋河欲断千行柳,零露无声四壁螿。
谁道广寒宫阙杳,霓裳今夜听偏长。
刘元征《金堤秋月》
一望长堤草色苍,依依衰柳叶初霜。
明涵林木来蟾影,冷浸星河入练光。
隔浦凉风闻过雁,近村清露徹啼螀。
乘槎欲问支机石,秋色微茫碧汉长。
孙郁《金堤秋月》
王尊渡口月苍苍,木落金堤见早霜。
秋色遥连秦塞远,清晖犹似汉时光。
荒城捣素闻哀雁,衰草侵溪响乱螿。
却忆河冲酸枣日,狂澜直下计何长。
4、束馆春华
束馆春华一景在大名城东南27公里处的束馆镇。
束馆镇原名安贤镇,位于沙麓山南麓,是束姓的发源地。束馆镇内有孙膑故宅、束皙祠、烟市寺、古烽火台等古迹。束馆镇得名源于束皙。
束皙(约261—302),字广微,西晋文学家、史学家,元城县安贤镇人。博学多闻,好学不倦,无人能及,为当时名士。性沉退,不慕荣利。太康年间元城县大旱,为百姓祷雨有应,百姓作歌:“束先生,通神明,请天三日雨甘霖。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畴之,报束长生”。后因病辞官归故里,开馆授徒,四十岁去世。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后人为纪念束皙改安贤镇为束馆镇至今。
束馆春华一景实因崇仰束皙而取景,景状不可考。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束馆春华》
青青篱舍郡城东,父老班荆诵束公。
乱后还留郊草碧,时平遍见野棠红。
云生珠树鸠鸣雨,日映雕梁燕舞风。
谁道山阴劳应接,三春佳盛在天雄。
潘世晋《束馆春华》
碧瓦参差郡郭东,当年俎豆广微公。
春来磵草葺葺起,雨歇岩花冉冉红。
荷插有时偕旧侣,輶轩谁复问星风。
白华南陔传遗咏,令我遐思睿藻雄。
孙郁《束馆春华》
高沙断垒御河东,古庙残墩祠束公。
鸥鸟有时依水宿,野花无数压枝红。
甘霖曾应先生祷,绛帐犹存长者风。
华黍由庚自骚雅,岂能投阁笑杨雄。
5、晚香挹露

晚香挹露 申国玉/绘
晚香挹露一景在原大名府署东侧的晚香堂。
北宋名相韩琦留守大名府时,于重阳节在府治后园宴请宾客,席间,韩琦呤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见韩琦《九日小阁》)因韩琦辅佐三朝,保全晚节,故在旧大名府治后圃筑晚香亭纪念。
大名府城迁徙以来,知府倪天兴敬仰韩琦,将府署二堂命名为景韩堂。明隆庆四年(1570年)夏,大名知府王叔杲在大名府署仪门东侧始建宾馆,中间建晚香堂三楹,以存韩魏公遗迹。晚香堂前有三小门,中间为“魏国遗芳”。晚香堂外空地上,凿水池,种植莲藕,绕小径种植竹子。之外,遍种黄花,并建一亭,因常邀大名府士大夫、乡绅座亭上,辩论古今,“得以挹其遗芬”,故而匾额“挹芬”。
晚香挹露一景是晚香堂、挹芬亭。随着晚香堂的拆除,该景不存。清咸丰《大名府志》有晚香堂图。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晚香挹露》
寒露晨流菊萼开,魏公退食共徘徊。
孤清自许凌凡艳,高韵方堪对盛才。
百代丰功会篆鼎,三秋佳兴漫衔杯。
应多万汇飘零后,不尽幽芬次第来。
潘世晋《晚香挹露》
冷艳侵晨寂寂开,魏公亭畔足徘徊。
陶潜已去无高节,庾信谁怜有赋才。
地僻不嫌人送酒,秋清聊与客衔杯。
科头吟望西风起,露下天高一雁来。
孙郁《晚香挹露》
使相庭前黄菊开,探奇有客共徘徊。
摩崖已勒开元句,学步方惭邺下才。
三径秋容怜晚节,百年佳兴付深杯。
高风籍甚谁堪继,江左人乘紫马来。
6、众乐袭芳

众乐袭芳 申国玉/绘
众乐袭芳一景在原大名府署东侧。
北宋名相文彦博留守大名府时,在众乐堂前建有九思亭,每逢春暖花开,许游人前来赏玩,不加任何禁止,取与民同乐之意。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大名府知府涂时相在晚香堂后建袭香亭,后来倾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名府知府周邦彬因挹芬亭、袭香亭倾圮,移建挹芬亭于袭香亭旧址,重建袭香亭于原址北,又增修介石居、听嘤轩、迥廊等。中间迤东建有“嘉谷亭”。后来“挹芬”、“袭香”二亭也废。
众乐袭芳一景是因景仰文彦博而取,随着袭香亭的倾废,景亦不存。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众乐袭芳》
潞公台畔树成行,遗爱昭垂百代芳。
美绩何人传汗简,良辰有客奠椒浆。
千条杨柳圑春色,万朵梨花借月光。
自叹风尘空碌碌,鸣镖常愧近宫墙。
潘世晋《众乐袭芳》
侯射旁边树几行,春来士女竞寻芳。
梨花点点飘衣袖,歌扇盈盈载酒浆。
雪色可能侵黛色,花光应得散风光。
相期退食成幽对,藉草为茵傍苑墙。
孙郁《众乐袭芳》
汾州仆射下鸳行,手植黎云压众芳。
士女倾城歌白雪,莺花满眼醉琼浆。
园同御宿诗堪和,人自中书吏有光。
今日荒沙埋古木,重游何处问宫墙。
7、古碑寒烟
古碑寒烟一景指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原立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青石质,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140.3吨,是全国最大的古碑。始立于唐朝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丹,为石刻中之精品。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时人惜之。
五礼记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梁子美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故名“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碑文改刻为“御制五礼记碑文”,因而称“唐宋碑”。
明建文三年(1401年)四月漳卫河决,洪水淹没府城,五礼记碑随之倾倒在泥沙之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大名府知府顾玉柱穿土发掘,而五礼记碑已经断为九块。1988年,将五礼记碑由双台村移立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再现了昔日的雄姿。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古碑寒烟》
屹歭巍碑期永传,何缘横断卧荒烟。
岂因诏斫淮西记,疑是雷惊元祐年。
漫灭半沉文字义,微茫尚辨笔姿妍。
春风秋雨苔痕碧,欲洒清酤到石前。
潘世晋《古碑寒烟》
何来断碣少人传,雨蚀苔侵空紫烟。
岂似韩陵遗片石,故教岘首泣千年。
高原禾黍团秋色,野水蒹葭照晚妍。
本是马图珍重物,灵旗时见暮云前。
孙郁《古碑寒烟》
残碑剥蚀枕荒烟,字逼黄庭榻上传。
洗石重寻冯宿记,披榛尚忆大观年。
疏林落叶如相诉,故垒秋花自斗妍。
禾黍伤心翁仲倒,临风洒泪夕阳前。
8、沙滩暮雨
沙滩暮雨一景在大名城东北16.5公里处的金滩镇卫河沙滩。
金滩镇本名小滩镇,西临卫河,俗称金沙滩。清同治年间,礼部尚书毛昶熙回乡途经小滩镇,村民盛情款待,因小滩镇商贸发达,日进斗金,且镇取名小滩有所不雅,顺从民意,也取沙里淘金之意,改称金滩镇。金滩镇不但是一个商贸重镇,也是文化大镇、民俗大镇、革命老区。我党早期的女革命家、妇女运动的先驱郭隆真的故乡就在金北村。
金滩镇至迟形成于元代,明永乐间废海运行漕运,因金滩镇“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故而在金滩镇设立户部分司,督办河南、山东东昌府(聊城)、德州等地的漕粮兑运。此后,又相继设立巡检司负责维持治安,税课司负责征收税收。因河道淤浅有碍漕运,又增置元城县主簿一员驻金滩镇专职疏浚河道。据村民讲每年在金滩镇守冻的船帮两三千人,镇内店铺、银号、当铺、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华富庶之地。
明朝后期,因鞑靼入侵,作为大名府屏藩重地的金滩镇开始创建寨墙,建有寨门五座:北门、东门、东南门、南门、西门,墙基三四丈,上有垛口,全然大名府城模式。上世纪80年代寨墙方拆除,今寨门、寨墙遗迹尚存。金滩镇的主街区是镇中间的青龙街,自北寨门蜿蜒曲折至南寨门。随着铁路、公路的兴起,卫河渐渐失去交通要道的优势,金滩镇经济大镇的地位大不如往昔。
金滩镇内现存有集福寺(现为金北回族小学,有明朝天启、崇祯朝首辅黄立极的碑记)、元代清真寺、郭隆真故居、火神庙、户部分司、山陕会馆、清末古店铺等。
平日里金滩镇,卫河上船帆交错,市场内四方商人摩肩接踵,惟有雨时的金滩镇方有些许的宁静。沙滩暮雨一景取暮雨时分的金沙滩,反其意而取景,更衬金滩镇平日的繁华与忙碌。旧志存有题咏诗四首。
孔荫樾《沙滩暮雨》
虚亭夜坐见流萤,飘缈炉烟入尘馨。
何处团蕉传静响,原来凄雨满芳汀。
云衢雁翮沉难举,溪口鱼灯暗不荧。
无尽幽思生画角,呼童门外贳佳醽。
潘世晋《沙滩暮雨》
又看腐草化为萤,独坐秋堂万木声。
翠萼惊风吹锦砌,黄昏鸣雨急烟汀。
城南鼓角声初绝,匣里芙蓉气独荧。
我欲乘槎天上去,不堪招友醉芳醽。
戴其员《沙滩暮雨》
千家楼阁万舟横,烟雨迷离薄暮情。
伐鼓拷金喧水国,吹笙拨阮度云軿。
榜人踊跃樽前笑,贾客经营梦里行。
独有少年无意绪,金沙滩上看调筝。
孙郁《沙滩暮雨》
秋老金滩见露萤,烟村挂雨片帆青。
农夫戴笠归深巷,旅雁呼群下远汀。
芦岸樵歌时隐隐,沙头渔火晚荧荧。
野人饶有沧州兴,独坐扁舟醉醁醽。
9、云石秀区

云石秀区 郭永魁/绘
云石秀区一景指的是素园。
素园在大名城内东南,为明崇祯朝首辅成基命后花园。成基命致仕后,在大名城东南角大修宅邸,并在宅邸后构筑素园。素园南北数十丈,东西是南北的三四倍,东倚城墙,西邻大名府学。素园东为池塘,夹岸杨柳,名“柳塘”,塘中有静舫。整个素园以云石堂为中心,点缀以假山、池沼、楼台、亭榭,杂植以松竹花卉,为大名府城景色最优美的地方,丝毫不亚于江南园林。成基命晚年在云石堂读书自娱,著作取名《云石堂集》。成基命之子清康熙朝首辅成克巩谢政之后,也在素园悠游度日。文人墨客题咏素园颇多,旧志均有摘录,尤以清李昌祚所作《素园记》、严绳孙所绘《素园图》著名,时称“李文严图”,今文存图佚。上世纪四十年代,素园建筑尚存深柳堂,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曾来大名考察,现在成基命府邸和素园均沦为民居。
旧志存有题咏诗四首。
孔荫樾《云石秀区》
元功何事遽归林,家有灵区花木森。
一片云光留碧影,千重岚气散疏阴。
朝端共识江湖志,海内犹悬征聘心。
却是城南盈尺地,风华高并富春岑。
潘世晋《云石秀区》
玲珑文石托深林,烟霭苍苍草木森。
六月松涛消大暑,四时花雨结春阴。
纷纷不辨风尘色,落落犹存天地心。
自是巨灵人位识,闲来我欲踞高岑。
刘元征《云石秀区》
红尘谁意有山林,门接城隅万木森。
风起松篁生静响,月来庭院散轻阴。
家称韦相传经业,道合留侯辟谷心。
两世勋名台鼎重,逍遥杖履卧云岑。
孙郁《云石秀区》
平津阁敞鸟投林,丞相湖山万木森。
莲沼漂红时带雨,松垣结翠晚浮阴。
眠云尚系苍生望,枕石还劳圣主心。
况有韦贤能似续,一时歌咏逼高岑。
10、甘泉仙梵
甘泉仙梵一景在狄仁杰祠堂碑侧的甘泉庵。狄仁杰祠堂碑位于县城东北五里外的孔庄村北。
甘泉井是清初直隶提督刘良佐所凿,又于甘泉井上建甘泉庵,甘泉庵西侧是北宋大名府城墙。若论名气,甘泉庵、甘泉井堪称微不足道,甘泉仙梵列为一景是因狄仁杰祠堂碑而取。今天,甘泉庵早已湮没无存,惟有狄仁杰祠堂碑矗立原址,见证大名府的兴衰历史。
狄仁杰为唐朝名相,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入侵,河北震动。狄仁杰此时临危受命,出任魏州刺史,契丹闻风自退,魏州百姓免遭战火。离职后,为感念狄公德政,为其建生祠,祠堂后是一处莲花池,景况最优,在当时也是一大胜景。安史之乱中祠堂废于战火,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于旧址复建狄仁杰祠堂,立碑记其事。
狄仁杰祠堂碑为青石质,全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座深埋地下,碑首精雕四龙,每遇阴雨天气,好像有黑龙围绕于上,故民间俗称“黑龙碑”,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三行三字排列。冯宿文,胡证书丹,碑文字体工整,笔法俊秀有力。碑身淤地之半,地面部分龟裂,碑阳刻记碑文,记述狄公在魏州(今大名)任刺史时的政绩和重修祠堂及碑的过程。
清同治九年(1870年)大名府知府陈崇砥与大名知县庆之金、元城知县杨应枚建狄仁杰祠堂碑亭,元城县训导王文楷总理其事。1982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修亭、桥加以保护。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甘泉仙梵》
嵬然古刹歭层台,下有澄波映碧苔。
登阁环瞻群象肃,临风静领妙香来。
山空琴奏成连去,月白笙鸣子晋回。
十载尘襟一息尽,归携余韵绕樽罍。
潘世晋《甘泉仙梵》
梯空仿佛古吹台,白水青山间绿苔。
望远几人骑鹤去,登高有客傍云来。
钟声晚向林边出,雁语遥从天际回。
绝顶结庐吾有意,放参还欲设尊罍。
孙郁《甘泉仙梵》
云边绀殿倚崇台,坐拂甘泉石上苔。
宝志曾闻飞锡到,嫖姚亲为布金来。
月明僧舍钟初定,花落春城鸟自回。
记得年年逢九日,登高泛取菊花杯。
11、文阁夕晖

文阁夕晖 郭永魁/绘
文阁夕晖一景是指大名城小南门上方的魁光阁和文峰塔。
按照古代星野的划分,大名府属于“应奎壁”,东南方主文运。为了大名府科举昌盛,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大名道副使陈大宾开辟小南门,并在小南门上方建魁光阁,比南门城楼略矮,在小南门外东南的炮台上建文峰塔,高耸入云,文峰塔四周有风铃,南风徐徐吹来,铃声响闻全城。每当正午时分,文峰塔、奎光阁的影子倒映在文庙的泮池,好像有一只如椽大笔临池蘸墨,挥毫欲向空中书写之意。文人墨客题咏颇多。
小南门开辟后,大名府果然科举日盛。不久,王叔杲任大名府知府,认为开小南门利于学不利于府,将小南门堵塞,文峰塔、奎光阁如故。清乾隆年间,大名府知府李湖应大名府士绅请求,重开小南门,不久又因不利于府而堵塞。在一次地震中,文峰塔倒塌。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名兵备道刘盛藻捐款重修文峰塔,重修后的文峰塔为六角形五层实心砖塔,高二丈余,建于大名城小南门东南外城墙炮台上,为大名府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群众在文峰塔下取土,导致文峰塔基础不牢,日渐倾斜,危及群众,被大名镇组织民兵拆除。
旧志存有题咏诗三首。
孔荫樾《文阁夕晖》
海内烽消报罢兵,从容文事转怡情。
西轩霞映宜摊帖,北牗凉生每对枰。
飞鸟负暄投晚树,游鱼避影度深砰。
临风自叹流光迅,三岛丹炉何日成。
潘世晋《文阁夕晖》
叹息中原老甲兵,此邦弦诵足怡情。
十年诏草存金马,一日浮生付玉枰。
木叶几回衔远照,山光一带落寒砰。
人间且喜群英聚,何异云门集九成。
孙郁《文阁夕晖》
崚嶒魁阁近严城,一片斜阳拂画楹。
授教今逢周茂叔,下帷重聚鲁诸生。
廿年坐拥尚书幕,三省军屯魏博营。
此日登堂弦诵古,西凤吹落鼓颦声。
12、讲堂朝旭

讲堂朝旭 郭永魁/绘
讲堂朝旭一景在大名府文庙。
大名府文庙位于城内县前街路南,始建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现为实验学校所在地。文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小南门,门上有文峰塔、奎光阁,文阁夕晖一景的所在;北为大门、泮池、棂星门、戟门(即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文庙庭院宽敞,庙内种植有松柏,郁郁葱葱。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庙是读书人敬仰的圣地,士子在讲堂聆听讲经,发奋攻读,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光宗耀祖,这里是他们的第一步,因此将授课场的讲堂列为一景。
旧志存有诗五首。
孔荫樾《讲堂朝旭》
高斋创建自何年,有客乘时设讲筵。
刻烛浸吟残漏尽,开窗惊见曙光悬。
咸池浴出方呈彩,旸谷飞来渐散烟。
试问谁人穷道奥,翩翩驹影那能延。
潘世晋《讲堂朝旭》
惭愧文翁化蜀年,喜看朝日上经筵。
已知阙里韦编绝,自有扶风绛帐悬。
圭景三移楼阁影,书声初散树林烟。
解颐只此传心语,奇字何须复蔓延。
戴其员《讲堂朝旭》
浴池朝景远曈曈,地敞偏宜杨柳风。
铙吹久虚归马后,弦歌重听语莺中。
忧来制锦章难报,老去论文步未工。
独有永盘春苜蓿,团团初日小斋东。
刘元征《讲堂朝旭》
横经多士忆当年,兴废频仍叹讲筵。
金鼓重看烽火息,图书还并日星悬。
参差亭阁迎朝日,历落松梧带晓烟。
忠定弓裘吾敢坠,渊源世业欲长延。
孙郁《讲堂朝旭》
草缝多士佩韦弦,日上芸窗对简编。
白鹿藏书元有主,青牛望气是何年。
皋比坐设扶风帐,锦水时吟十美篇。
定有醇儒应天象,形廷正尔进经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