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布局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布局

发表日期:2011-6-28 20:44:4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所城市的建筑布局体现的是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所城市历史文化沉淀的集大成者,作为明清畿辅八府之首的天雄古郡——大名府古城,其构造、其布局均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雄伟高大的古城墙、棋盘式布局的街道、独具特色的古宅旧第、别样风情的西洋教堂,还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都是这所古城历史的载体,是这所古城的灵魂。

明清大名府古城始建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修城设险以安民也,经过历史上多次修建,大名城已成畿辅重镇,城墙巍然耸立,角楼城垛直插云霄,雄浑壮观。就古城整体建筑布局来看,这座古城饱含浓厚的堪舆学(风水学)和儒学思想,其特色价值有三:

一是外形具有形胜之奇。大名城以周礼为指导,按照中国传统的营造方式进行营建,俯瞰大名城,位居正方,城池方正规整,近似正方形,中轴线相交于城中心,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暗合儒家的方正、中和思想。城池周九里,分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七十二小街,城中间十字型干道通向四座城门,以东西大街为界限,大名府署、道署等行政机构在其南,油坊街、马厂街、羊市街等贸易区在其北,这符合周礼方九里前朝后市的营建思想。因明天子守边,北方为战略区,故而大名城军事重点在北方,古城的东北区为信地(军事要地)。

大名城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四面城墙各设一门,取儒家仁、义、礼、智道德观念,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崇礼乐义瑞智,四门遥遥相对,中轴交汇处建有钟楼。四门之外建有瓮城,东西瓮城门向南开,取意朝阳;南北瓮城门向东开,取意迎喜。瓮城之外为石桥,联通四方。四座城门内侧均有一条上城马道,东西城的上城马道由城门南侧上城,南北城的上城马道由城门东侧上城。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四城角有四座角楼,四座角楼与四座城门楼之间各有四座炮台,共36座炮台,取义极星出地高三十六度之意。此外,在南门东开辟小南门,并建文峰塔、文昌阁,在东城门与东南城角中间的两个炮台上,建两座城楼,略低于东城门楼。这些都是受堪舆学思想所影响。

二是大名城有龟背城之特。俯瞰整座城池,中间高,四周低,十字大街中心原点似龟背,向四方轻舒缓降。站立十字大街中心四望,四门尽在视野。此外,在古城四个城角处分别有四个大池塘,城中也分散着一些池塘。这些池塘是起初建城市取土方便或者是建房造物所致。还有一些是精心营造的,比如说万寿宫前面的湖面,文庙前面的墨池等。因中间高四周低,城内积水尽数排放至四个水坑,四个水坑俨然龟之四足,捍卫城池坚实挺立。大名府城有东西南北4条大街和60条小街巷,结构严谨,形状规整,主次分明,构成棋盘式方格路网,古城内的城楼、牌楼、衙署、书院、庙宇、古宅旧第、教堂等建筑井然有序状若龟壳,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形成了优美的视线通廊,整个城市呈现十足的理性和有条不絮的秩序。城南门下有一暗沟通往外河,恰似龟首,吸纳天地之精华,集聚四方之灵气。

三是独有的北方园林建筑。古城内的园林建筑在华北大平原上的明清古城中首屈一指,成基命、成克巩晚年休憩之地——素园是明清时期园林的典范,湖石假山的东北角种有古柏,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造园者以此来喻己。此外,城内刘家花园、张家花园、大名公园、天雄公园、晚香堂等园林点缀其间,美观了古城。

壮哉斯城,美哉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