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书院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书院

发表日期:2011-6-28 20:38:4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元城书院

元城书院是大名古城内最高级别的学府,也是古城内建设最早的一座书院,其冠名元城并非因为元城县附郭的缘故,而是为了纪念北宋名臣刘安世创办,属于大名府官办的书院,而非元城县官办的书院。

刘安世占籍元城,师从司马光。司马光教以诚心不欺妄,终生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为圭臬。任谏官多年,刚正不阿,切中时弊,直言敢谏,朝堂之上弹劾大臣无所顾忌,有殿上虎美誉。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终生不妄语,其门生及世人称其元城先生,创建元城书院的本意是为保存、传承、发扬光大刘安世的诚学

元城书院在大名府城隍庙西邻,明正德十五年(1520)兵备道刘秉鉴始建。书院内的上达楼是大名府呈最壮丽的建筑,登楼眺望,全城尽收眼底,明清文人多有题咏,明大名府知府张瀚《上达楼赋》为佳。

元城书院的建筑,最北面为上达楼,祭祀刘安世,楼前是讲堂(授课的地方),东西两侧是斋舍(学生自修和住宿的地方)。书院始建初期,因为师资不强,执业乏人,书院等同虚设。大理寺丞钱学孔任大名府推官后,目睹书院无人执教,不能释怀。恰在此时大名府知府路直任职,也有此意,而此时黄岩也贬谪大名,三人谈及此事,一拍即合,修葺房屋,备好器具,选拔大名府所属州县优秀的士子八十多人,汇集书院,由黄岩执教鞭,制定规章制度,林有孚、林可之为督学。于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正式举行典礼,进诸生阐经义,文教大兴。黄岩以成就人才为己任,早起晚归,寒来暑往,正襟危坐,终日不倦。黄岩学问渊博,为士子生员所敬仰,诸生闻而至者,日以不绝,士子多成材。

嘉靖三十年(1551年),元城书院改为察院,西号房改为五贤祠(祭祀狄仁杰、韩琦、寇准、文彦博、欧阳修)。东号房如旧,在东号房的南面另建大门、讲堂,虽然简陋狭隘,但书院育人职能仍旧。

隆庆二年(1568年),大名知府郑旻修大名府学宫和元城书院,建讲堂与馔堂十楹,建廊庑、斋舍共五十二楹,建书院号房四十楹,其他殿宇、器帐、几案等焕然一新。次年大名府所属十二州县每县选拔三五人,入书院学习。隆庆五年,大名府知府王叔杲又扩建元城书院,建造号舍四十余间,大名府十二属州县庠生群聚元城书院,一时文风称盛。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二十二日,诏毁天下书院,元城书院与大名县的应龙书院(在旧治村西南)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北直隶学政傅振商来大名府主持考试,阅读士子文章,发现大都天才横溢,超然独往,但是其中的文章多奇而不法、苦而不甘,这是因为书院废后,教育失当的缘故。于是饬大名府修复元城书院,大名府知府翟师雍令元城知县管应律主持修建,拆旧建新,前后五十楹,工期不到三月,费用不足三百两白银。选拔大名府所属十二州县才俊,读书其中。

史称元城书院创始于正德、嘉靖间,而英贤崛起,再盛于隆庆万历年间,而名硕联翩。大名府在嘉靖、隆庆年间,人才极盛,刘秉鉴、王叔杲、翟师雍三人功不可没。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在大名府设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辟元城书院为总督署,元城书院并号舍废,文昌阁和刘安世祠依旧,此后所建书院未有再冠名元城书院

 

2、天雄书院

天雄即大名府别称,天雄书院是以地域冠名的书院。以天雄指称大名府,始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因魏博镇为河朔强藩,唐代宗宠爱魏博牙军,赐名天雄军。自此,大名始有天雄别称,在五代、北宋时期,天雄同北都、魏都、兴唐府、广晋府等都是大名府的别称。天雄书院有两处,初在元城书院旧址,后迁移至大名府署东侧的大名府通判署。

清康熙八年(1669年)71日裁三省总督,康熙十年(1671,大名知府周邦彬重修元城书院,大名府照磨途迂监工督建,书院竣工后,改名天雄书院。这次重修,西侧的五贤祠、东侧的刘安世祠仍旧,上达楼祭祀文昌帝君如故,主要是建讲堂三楹、东西号舍若干楹,修葺墙壁、大门等,树人文蔚起牌坊,建丽泽亭, 丽泽亭匾额在民国年间遗失。重修后的天雄书院相比元城书院有过之无不及,重修费用出自周邦彬俸银和节余的办公经费,丝毫不分派民间。一些民间士绅也踊跃捐助,如讲堂三楹即由谢述度等人赞助建造。天雄书院落成之日,群集大名府各州县生员,选出类拔萃者,入天雄书院内就学。书院实行每月三考课,以成绩列名次,众生员勤学苦读,唯恐落后。

清乾隆八年(1743),大名兵备道沈世枫、大名知府任宏业进行修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废魏县入大名、元城两县,大名县附郭,县治移驻大名府城,改天雄书院为大名县署,天雄书院移于大名府治东侧的大名府通判署旧址(大名府通判于乾隆五年移驻东明县)。天雄书院移建新址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大顺广兵备道丁桂蓥进行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大名府知府张体公又进行修建。这两次修建都是因陋就简,书院的规制并未齐备。从刘安世祠没有迁建可知,天雄书院已经由保留传承刘安世诚学,彻底转变为培养大名府士子进行科考的场所。

道光四年(1824年),林培厚任大顺广兵备道,视察天雄书院后,与大名知府福敬协商重建天雄书院,福敬首先慷慨地捐献出俸银以作表率,林培厚及道、府官员即其后,相继捐银资助。资金到位后,于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破土动工,五月落成,新建后的天雄书院比原来的规模增加三分之二,共建房舍七十余间,前为讲堂,两旁是斋舍,厨房、厕所,床、桌凳、几塌等等莫不完备。天雄书院竣工后,士子纷纷前来求学,从中选择优秀士子若干人,列为上舍生,额外增加补助作为助学金,确保他们能安心学习。在学生员每天有课业,每月有考试,大名府教谕崔廷诏亲自批阅,排定名次。为解决日常办公支出,保证书院经费充裕,大名道令大名府所属州县的士绅捐助,所捐助的款项由书院支配使用。

林培厚重建天雄书院后,改名为大名书院,天雄书院结束其历史。

 

3、大名书院

天雄书院改名大名书院后,当时已处于清朝后期,虽然书院规制齐备,但从这一时期大名府科考中举人数稀少的情况分析,大名书院文风不振,相比其他各府书院来讲属于落后状态。是何因素,限于文献缺载,不敢妄加猜测。

大名书院是明清两朝古城内唯一留存有建筑示意图的书院,图载《咸丰大名府志》。据府志书院图,把大名书院建筑布局作一介绍。

大名书院座北南向,最南端是照壁,北为大门三楹,中间是一道砖砌的甬路,北行穿过二门直达文昌阁。大门北是二门,二门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月门,过二门,东西两侧各有斋舍三区。正北是文昌阁,楼上祭祀文昌帝君。文昌阁东是瓣香阁,西是尚行书屋。文昌阁北是讲堂,讲堂西是启秀轩三楹,东是摭草轩三楹,讲堂前面东西两侧是廊房,西边名步月山房,东边名得月山房,两处山房中间有门通往外侧的斋房,南直通瓣香阁和尚行书屋。讲堂北是住宅区,正北三处上房,各三楹,东西两侧各有三楹,东北侧有廊房通往摭草轩。大名书院规制大致如上。

同治三年(186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各地劝导官民捐输书院,大名府官绅踊跃办理,其中大顺广兵备道祝垲、恩云峰各自捐献一百两白银,大名府知府裕长一人捐献二百两白银。假若将此四百两白银分属大名府所属七州县书院,每一书院所得无几,全部给一个县,又有偏爱之心。最后议定,因大名书院是大名府七州县生员读书学习的地方,将此款交由大名县商人,所得利息作为宾兴(乡试)所用。每届乡试前,贡生、廪生生员集合大名府城,按照考试名次发给银两不等,作为赶赴乡试的旅费。

此外,大顺广兵备祝垲还捐款在大名书院日课程之外,设立大名道宪月课。祝垲捐献一千两白银,又各方筹款二千两,分别存在城内恒泰当、诚格当八百两,锦云、庆远两票号各三百两,永兴、重盛、德盛、丰泰、际泰五票号各二百两,每月可得利息六十四两。大名道宪月课除正月外,每月初二举行一次,由道台点名、出题、阅卷、发榜,五十名生员根据成绩不等发银不等,乡试之年,对参加考试的生员也进行资助。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十四日,令各府设立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大名府知府陶式鉴、监督崔炳炎改大名书院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学制五年,无初高之分,学生为备考童生和已考入书院之生员,学习文言文。至此,大名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名书院改为中学堂后,大名道宪月课停止,款项改作存古学校经费,存古学校意在新学大兴的形势下保存国学,授课内容仍是四书五经。

1916年大名中学堂改为直隶省立大名中学校,次年改为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校,1933年改为河北省省立大名初级中学校。193711月,日军侵占大名城,改建为日军城防司令部。建国后,为粮食局粮库和面粉厂。

 

4、贵乡书院

贵乡书院是唯一一所元城县官办的书院(前已有述,元城书院虽冠名元城,《元城县志》虽载录,然书院实系大名府官办,非元城县。),位于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存世33年。

贵乡本系元城县的一个别称。西汉时期,元城县沙鹿山脚下的委粟里村王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显赫人物:一是西汉女政治家,在汉成帝、哀帝、平帝三朝称制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二是新朝皇帝王莽。此外,元城王氏家族凡九候五司马,因之多以贵乡指称元城县。故而,贵乡书院也是以地域命名的一所书院。

清同治三年(1864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饬令各地创办书院,当时元城县并未尊章办理,直至八年后,元城知县吴大镛倡捐集资一万三千余吊铜钱,购置西大街路北一处民宅,创办书院,名曰:贵乡书院。教学内容仍是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旧学。

光绪十五年(1889年),唐则瑀任职元城知县,因贵乡书院办学经费被经手人侵占一半,致使书院办学难以为继,唐则瑀查实追回后,整顿贵乡书院,文风一振。又因县试无考棚,购置木石,添置桌凳,仿贡院规制改修贵乡书院,使士子常年在书院肄业。临近县试的时候,在这里举行考试,可以说是教学、考试两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马玉藻将贵乡书院改为元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贵乡书院历史结束,也是它重生的开始。

1914年,废元城县入大名县,阎承之等人将元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建为大名县第一高等小学堂,俗称二高。后因学生增多,校园难容,1920年又将元城县文庙扩建为分校。

19238月,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建校之初,因没有校址,暂时借用一高本校(即贵乡书院旧址)为校址招生办学。因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是以作为学师生打成一片新文化运动在大名开始。一高又是大名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且教师多聘任七师毕业生,谢台臣以作为学教育方针在这里得到实践,周希文任校长期间,提出学以导作,作术辅学的教育方针,实质上与以作为学相辅相成。1935年,奉令又改为大名县第一初级、高级小学。并与七师合办两个班级,作为七师学生实习班次,两班经费由七师划拨。

因一高系由元城县办的贵乡书院转变来的,习惯上在旧元城县辖区招生,后来随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南乐、广平等地学生也纷纷前来求学。一高学校最盛时,在校学生达四百余名。截止193711月,日寇侵占大名城,一高共培养高级小学毕业生62个班,约2480名,

建国后,校址作为煤建公司,现作为西大街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处。今贵乡书院旧貌无存,仅有旧址并一通书院改为学堂碑记存世。

 

5、广晋书院

广晋书院属于大名县官办书院,位于道前街路北,西邻常平仓。创始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后仅存续了16年,是大名城内最短命的一所书院,也是唯一存续下来的一所书院,今大名县实验学校前身即是广晋书院。

广晋县是大名县的前身。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建立后唐,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后再也没有以广晋来命名大名县。广晋书院也是以地域命名的一所书院。

大名县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创办有应龙书院,地址在今旧治村西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名县城(旧治村)圮于水,应龙书院亦废。次年,大名县附郭大名府城后,文庙附祭大名府文庙,没有进行重建书院,生员一直在县署内授课、评卷,极为不便,也不合乎规制。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名知县崧翰有意创建书院,未果而终。光绪十六年(1890),大名知县姚定元捐俸银创修书院,竣工后,名曰广晋书院,即聚集大名县士子,延聘山长(校长),培养人才。限于文献,目前仅知主持广晋书院教务的有邱家燧,且邱家燧还兼管贵乡书院的教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十四日,令各府设立中学堂,把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大名知县苗玉珂奉令将广晋书院改为大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贵乡书院使命结束。

1914年,废元城县入大名县,大名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大名县第二官立高级小学校,俗称二高,附设初级小学,并将西邻的常平仓(原大名府广有仓)辟作操场,新建教室6间,寝室10间。办学经费为大名县、旧魏县两书院经费及助学捐款,招生范围基本上是原大名县辖区。

1924年,将大名道署的苗圃43方丈划归学校,增修新式教室、教师宿舍,总计校址面积约480方丈,有新旧教室102间,常年经费约2800元。

193711月,日军侵占大名城后,学校停办,次年,在伪大名县政府号召下,二高继续开办,但在校学生锐减,规模远远不如以前。19472月,大名市政府将二高改为城关完全小学校,俗称城高1950年秋,学校搬迁至东大街,校址改为团大名县委等机关驻地。1959年,废魏县入大名县,原大名县委搬迁,校址又作为县医院家属院。

二高培养的学生中,最出名的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与人类学家杨堃。现在广晋书院旧基已经成为民居,书院旧貌无存,惟有书院大门西半部分幸存,这也是大名城内书院唯一的遗物了,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