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庵观寺庙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庵观寺庙

发表日期:2011-6-28 20:33:0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大名府关帝庙

大名府关帝庙坐落在道前街路北(现人民剧院),座北南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在南城门外瓮城内。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因大名道台熊恩绂在道署被杀。继任道台龙舜琴采纳堪舆家建议,西移道署,费时一年将道署旧址改建为大名府关帝庙。

大名府关帝庙旧貌无存,建筑示意图志书缺载。结合柴续昌等知情人回忆,参考有关文献,可知大名府关帝庙建筑概貌如下:

关帝庙大门系牌楼式木质建筑,三孔门,四根立柱,架着横梁,上为斜架斗拱。镶嵌木质透雕饰物,顶为绿色釉瓦,古朴典雅。东偏有一座焚字楼。正北是二门三间,左右两间内各塑有一匹赤兔马,赤兔马旁站立一位马童持缰而立,两马一个耸耳瞠目似侯主人召唤,一则扬蹄甩尾似欲奔驰,造型精细,神态活现。二门北是座北南向的戏楼,戏楼前东西各有五间配殿。戏楼下面是二道过厅,有四扇木质透花隔扇将二道过厅从中分隔成前台后台。后台三大间是化妆室,前台广开三大间,东西十二米,南北宽约六七米。戏楼大门不经常开放,在戏台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角门供人出入。前台上方悬一匾额,上书世事是式。戏台东西两侧各建有看楼八间。看楼是敞篷式砖木结构,前有木棂护栏。正殿广开六楹,外面有栏杆围护。自戏楼前台中间有一条砖砌甬道,宽丈余,高出地面约三尺,隆起如脊,直达正殿,甬道两旁有专砌的花池高约三尺。正殿造型是前鼔栅后大殿连锁式建筑群,宽约十二米,深约十五米。鼔栅西侧高木架上架有一面牛皮大鼓,鼓面直径1.3米。东侧用粗梁支架悬挂一口大铁钟(现在石刻博物馆),人称关庙大钟,钟高2.49米,口径1.47米,重3.06吨,上下裂一长璺(音同),声音不破,撞之仍远闻数里外,系明朝万历年间铸造。大殿正中塑有关羽坐像,玉冠绿袍,黑髯金面,闭目捻须,威严端庄。左有关平,顶盔贯甲,悬剑捧印,面目微笑,栩栩如生;右有周仓,乌盔皂甲,手持大刀,怒目而立,神情肃然。另外还有赵累、王甫像。殿中还悬挂数块匾额,如亘古一人威震华夏赤日千里万事人极等等。民国成立时,议建武庙,正位左祀关羽,右祀岳飞,东序配以张飞等12人,西序配以赵云等12人。关帝庙改名为关岳庙,春秋两祀,设木主为位。正殿东侧有一道观——吕祖庙,供奉吕洞宾,有数名火工道人驻持,管理庙内一切事务,兼做一些道事。

关帝庙现存文物除大铁钟外,尚有清咸丰帝手书万事人极御匾,匾高1.06米,宽3.46米,字体为颜体,用切边剃心刀法刻制而成,匾额上部嵌一方篆字咸丰御笔之宝大印模刻,此匾制作精细,字迹苍劲,刀法洗练,是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民国时期,关帝庙东院改为电话局,西院为商务局。1951年,为繁荣群众文艺生活,拆除关岳庙,改建成人民戏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建成人民剧院。关岳庙还与大名的革命运动有关,我县的五卅运动、五女师学潮等均在此地发起。

 

2、大名府文庙

位于城内县前街路南,始建于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进入民国后作为大名县简易师范校址,现为实验学校所在地。四至清楚,原建筑无存,泮池等填平,幸存碑刻运到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保存。建筑示意图有清乾隆《大名县志》、咸丰《大名府志》所载文庙图存世,可一睹大名府文庙丰采。

文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文庙最南端应该从小南门说起,小南门门上建有奎光阁,在小南门东南城墙外的炮台上建有文峰塔,这些都是明嘉靖年间大名兵备道陈大宾,为了使大名府文风鼎盛而开辟的。但小南门的开辟有碍大名城的风水,不久,就被堵塞。堵塞小南门后,在小南门北建万仞宫墙(照壁),在照壁东西两侧各开一个门,东为圣域门,西为贤关门,进入民国后,将照壁改建成一个大门,木质瓦顶牌楼式建筑,宽约十二米,设三个门,高约八米,分三层。

大门正北是泮池,深三米,周围六十米,上面横跨三座石桥,泮池呈半月形,池旁有井,专供祭祀孔子时沐浴盥洗之用。泮池乃古代学校的水池。周代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为半圆形,称为泮池。泮即为半。古时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明伦堂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泮池栏湾环如带,与小南门上魁星阁上下相映,东瞻文峰塔,大名府胜景文峰夕照就是这里。新考取的秀才,需要从泮池中间的小桥上进入大成殿祭拜,这就是入泮,其他人等只能从泮池两侧绕过,泮池两侧有历次重修碑记等石刻。

泮池正北是棂星门,门为石质瓦顶牌楼式建筑三楹,东坊门上书德配天地、西坊门上书道冠古今,两侧各有房屋三间。棂星门正北是戟门(即大成门),戟门有两个角门,东为金声,西为玉振。两门旁为斋宿所各三楹(),石刻林立院之左右。戟门北有甬道直达大成殿,在戟门外边,东侧是乡贤祠,西侧是名宦祠。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万章下》: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也,金声而玉振之也。下诏辟雍文宣王以大成为名。自此,天下文庙不论大小皆有大成殿。大成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砖石砌成的月台上,月台四周是石雕透花围栏,每三米是一个石质立柱,立柱上雕刻有石狮子。大成殿五楹,左右两侧各十五楹,殿内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孔子塑像居大成殿正中,身着帝王服装。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字、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封建社会被尊称为孔圣人。孔子的学生有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四配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孟子、曾子、颜子,雕塑分列在孔子两侧。十二哲即十二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哲人。此外,大成殿内还有祭孔祭器、礼器、乐器陈列,有烛台、爵、镫、笾、簋、豆、硎等祭器、礼器,牛、羊、豕三牲俎,以及祭孔时演奏中和韶乐的编钟、搏钟、编磬、特磬、琴、瑟、箫、笛、埙、鼓、祝(起乐之器)、敌(终乐之器)等乐器及指挥乐舞场面的麾、节等。殿前有宽阔的拜台,可观赏场面盛大、古朴典雅的仿古祭孔乐舞。清代以来,大型祭孔活动,每年两次,时间为每年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

大成殿前面庭院宽敞,松柏森森,是当年建庙时种植,解放前夕被砍伐。大成殿东侧还有一座龙头阁,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周围60多米,在台上建有重楼,高出云霄,与小南门上的魁星阁遥相呼应。大成殿在1933年夏,被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学修理,作为学校图书馆,并在大成殿后建筑四间洗漱室。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五楹,坐落高台之上。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故而,明伦堂是儒者讲习、倡明人伦道德之所。明伦堂是文庙内专司教育之职的场所,体现了文庙的庙学合一。秀才要先来这里学习,祭拜先师孔子,然后就走进道前街的贡院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自明朝以来,科贡题名榜于明伦堂两壁。斋房十二楹,左为进德日新,右为修业时习

明伦堂大殿山墙上有一方珍贵碑刻——朱熹写经碑。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擘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祷己未(1319)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

朱熹写经碑文如下: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融。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朱熹书,蔡元定刻。

碑文系摘录《易经》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万物变化的原理,共111字,每字16×13厘米见方。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现碑稍风化,有轻度裂痕,右边中部稍破缺。此碑从翻刻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整体碑文仍能看出朱熹字体风格古朴、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神韵俊逸,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艺术价值。

孙炜《台北藏手迹已册裱大名存刻石仍完整朱熹墨珍隔海相望》一文中记载了朱熹写经碑的拓片在台湾的情况。抄录原文如下:

今日翻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画册,忽见朱熹的手书《易经》一节,与大名石刻内容相同,兴喜之余,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台北藏朱熹的写经文,名为《书易系辞》,裱装成册,36.5×61.8厘米,由收藏家林宗毅先生捐赠。从画册存录文首六字和文末五字共两页来欣赏,更见朱熹书风之雄强沉郁、凝宕古雅,其用笔粗壮有力,笔势迅疾古拙,虽无意求其工,然点画有致,笔笔得法,不见板滞,极富生机,堪称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瑰宝。

比照大名刻石与台北的存世手迹,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书风虽然完全一致,但其字迹仍稍有区别,可以判定大名的刻石并非依据台北的手迹而镌。而大名石刻中弟子蔡元定刻四字,亦未见台北手迹,但从书风看,此四字也必定为朱熹所书。

可贵的是,由于台北故宫珍藏的手迹已经割裱成册,因此难见朱熹整张书法的概貌与整体气势,而这种缺憾,大名石刻的完整性正好加以补充,以弥补台北手迹的不足。有朝一日,台北故宫所藏的《书易系辞》与大名石刻博物馆的写经碑,跨过那道浅浅的海峡,同室展览,必定能使观者穿越时空的限制,感受朱熹墨珍的魅力所在。

明伦堂北是尊经阁。尊经阁是储藏典籍之所,也是文庙最北端的建筑,楼三楹,后壁墙上镶嵌有石刻的文昌君像,两侧有房屋各三楹,东边是五贤祠,西边是刘安世祠。1917年,将书院街尊经阁改建为通俗图书馆。

文庙的规制大致如此,在文庙东侧还有一个附属建筑,崇圣祠和节孝祠。崇圣祠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祠南向,有正厅五间,前有崇圣门,左右有东西配庑,四周用墙围成一独立院落。节孝祠是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此外,因为文庙在城东南角,属于离火之象气郁不畅,为了大名教育发达,除开小南门、建文峰塔等风水学建筑外,又在大名府署的仪门东侧建一座牌楼,在牌楼前方,由北向南开一直道,名景行街,以达到疏散巽气而向离明的目的。

 


 

3、大名府城隍庙

大名城西北有城隍庙街,但这个街道的城隍庙并非大名府城隍庙,而是元城县城隍庙,二者不可混淆。大名府城隍庙在县社辨厂旧址东南,始建于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无建筑示意图存世,结合柴续昌先生回忆录和周围群众回忆,大名府城隍庙建筑大致如下。

大名府城隍庙座北南向,占地万余平方米,最南端是大门,大门最初是圈门,因规制弗称,明万历十九年(1591)大名知府涂时相改建成三戟门,并将城隍庙内外修饰一新。大门内有两方石碑,上书名有法度幽有鬼神。进大门北行,有甬道直达二门,二门北东西各有配房5间,北端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正门从台下经过。戏楼两侧各有角门供人出入,戏楼分前后两部分,中间有透花木质隔扇。前台两大间,后台五大间。造型古朴美观,雄伟华丽。过戏楼北行,东西两侧各有10间廊房,廊内塑有大名府所管辖的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八个县的县城隍塑像,均为泥塑坐像。1927年开办织布厂时候,将泥塑全部拆毁,1941年日伪大名县长又重新将城隍庙修整彩绘,八个县的城隍改为画像,两侧墙壁上有绘制了人死后在阴曹地府遭受到的种种酷刑的壁画,形象逼真,颇具匠心,看后令人胆战心惊。戏楼尽北五十米处是城隍大殿,大殿五大间,约18米长、20米深、10多米高。大殿前半部分是鼓棚,鼓棚东西两侧各塑有一列站班塑像,分别是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奇形怪状的鬼神,神态怪异,面目狰狞,瞪牙咧嘴,张牙舞爪。大殿正中是大名府城隍泥塑坐像,形态威严肃穆,两侧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加以大殿内空旷宽敞,光线暗淡,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过大殿北行是寝宫大门,过大门东西各有三间配楼,这里是宫娥佣妇的住处。正北是五大间楼房,这里是城隍夫妇的寝宫,楼下中间塑有城隍夫妇二人泥塑坐像,笑容可掬,两侧放着轿,旗、锣、伞、扇等出行仪仗用具。楼上也塑有城隍夫妇的坐像,端庄安详,西侧放有象征性的日用家居,东侧放着数只大木箱子,箱子有开着的,有盖着的,里面放的是衣服、鞋子之类的,很有生活气息。墙壁上绘有反应城隍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色调明朗,颇具人情味,与大殿内的阴森恐怖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城隍奶奶的塑像是木质结构,内由机关控制,老年人烧香供奉之后,因活动不便,必定会扶着城隍奶奶的膝盖站立,此时便触动了机关,城隍奶奶便微微欠身,似有点头还礼之状。寝宫东墙外,建有一所道观,北面正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房,有门有院,具有一定规模。最后一任主持道士叫理铎,有弟子二人,主管庙内一切日常事务。

入民国来,大名县在城隍庙内,利用前殿及廊房设立利民工厂,封闭后殿前门工厂走南大门,后殿寝宫仍供城隍庙走东便门。1929年冬,国民政府废除神祠令下,在国民党县党部领导下,男女学生出的,捣毁城内各寺庙的神像,在城隍庙,女学生将城隍奶奶的小脚杂碎,表示妇女解放。南关杨某在城隍庙西院北屋还开办有私塾,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圣人训道之书。日伪时期,大约在1940年,日伪大名县政府县长李泽新将城隍庙内的各县城隍重新彩绘。1947年,国民党军退出大名后,历经拉神庙、土改等运动,城隍庙被拆除。建国后,改建为县供销合作社辫厂,城隍庙内的碑刻和石像被埋入地下。今天部分作为民居,其余作为辫厂使用。

 

4、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大寺街北头,座北南向,规模宏敞,台榭森严,殿宇辉煌,占地1万多平方米。前身是位于沙堤村东的宋代压沙寺,压沙寺内种植梨树数千株,每当梨花盛开,城中男女呼朋引伴观赏梨花,并于花下畅饮。北宋名相韩琦任大名知府时取唐人梨花白雪香之句,令寺僧于林间建雪香亭,供人游乐。《墨庄漫录》卷三载有压沙寺种植梨树之嫁接法。翻阅宋诗、宋词,文人墨客在压沙寺宴游诗词较多,今天魏县举办的梨花节,其前身可追溯到大名府压沙寺赏梨花的风俗。

明建文四年迁建府城时,压沙寺随城徙建,并改名普照寺。在明清之际普照寺仍是大名府一大胜地,与压沙寺一样,文人墨客题咏普照寺的诗词很多,旧志收录有文辞较佳的诗作。考证文献,结合群众回忆,普照寺建筑规模大致如下。

大寺街最北端是普照寺山门,过山门,再穿过两个过厅,东西各有禅房十多间,是出家人住宿地,在清末全寺有和尚、武僧200多人。禅房北是普照寺的中心建筑——观音大士殿,殿三楹,正中有一个二丈多高的坐台,塑有一千手观音,高约7米,通体是用檀香制成,并施以金绘,庄严亮丽,焕然一新。楼阁内外香气袭人,故又名观音阁,观音阁是当时城内楼阁之冠,站在城外,隔城相望,首先看到观音阁,此外是城内的八棵古槐树和东大街天主教堂的宠爱之母大堂,人称大名三露景观。普照寺因观音阁而俗称大佛寺,大寺街因大佛寺而得名。

普照寺还有藏经阁、地藏王大殿两座建筑。藏经阁由僧人慈顺、慈镰创建,所需砖石木瓦等建筑物件,全部布施而来,故而自明正德二年(1507315日创建,嘉靖元年(1522513 日方竣工。地藏王大殿,三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冯盛世等人捐资募捐创建,地藏王菩萨两旁,分列有冥府十阎罗王。

普照寺内还有铜布袋和尚像和铜观音大士像。铜布袋和尚像顺治戊戌(1646年)铸,高四尺,像肥胖,盘膝侧足坐,眉头紧缩,大腹外露,笑容可掬,俗称布袋和尚。铜观音大士像与布袋和尚在一处,高低一样,骑一麈麈,俗称四不像。现藏大名县文化馆。

建寺以来,嘉靖、万历、顺治年间不断修补,后渐倒塌。加以藏经阁毁于火灾,寺基一半被占为民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顺广兵备道恩福捐资倡修,粗具旧观。解放时已全部拆除,上世纪60年代为生产公司牲口棚,70年代为县社棉麻公司建设用地,现在原地基多作为民居,有部分建筑构件残存。

明清之际,大名府僧纲司的都纲、副纲一般由普照寺僧人担当,统管大名府佛教事宜。普照寺主持圆寂后,为表彰僧纲司主持的功德,在大名城西南,大名镇二铺村西二里,建有僧官塔(又名支提塔,指和尚圆寂后,火化后没有舍利或者将肉体入塔。),故而建塔追远,形如北京白塔,没有白塔高台塔座,就地筑起,砖砌而成,周围松柏林立,1951年拆除。

 

5、临济寺

临济寺遗址在大名府城外西北隅,原先是兖州同知元城县人郭汝贤建造的白衣大士庵(又称白衣堂)。清康熙初年,高僧雪岸慈和尚从南方来到大名府,道行高深,阐发佛教宗旨颇有真谛,大名知府周邦彬很受感动,决定为雪岸慈和尚建寺讲禅。大名府佛教僧众、士绅、官员,奉雪岸慈和尚为首,追溯唐朝兴化寺临济宗,将白衣堂改建为寺院,由雪岸慈和尚住持,夏季安居讲经,冬季结制参禅。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康熙皇帝敕赐护国临济寺额。之后,清朝皇室对临济寺恩宠有加,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庄亲王赐匾额、对联各一,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乾隆)皇帝恩赐御校藏经一十二部,内之经柜以传永远。

改建后的临济寺,高雅宽敞,廊庑两楹,金碧辉煌,又购置田地33亩,每年所收田租供寺院日常开支使用。后来又安设监院,便门、大鉴、大彻三大法师枯坐八年。有一山西人,在大名府经商,家资虽丰厚,但是宿根清净,常游临济寺听僧人讲经说法,遂大彻大悟,抛妻弃子,落发为僧,终生皈依佛门,法名大通润和尚。大通润和尚拿出全部资产,购置田地数顷作为香火费用,期望此举能使僧人净心修行,不用再托钵四处布施,专心弘扬佛法,寺僧遂富。大通润和尚八十岁时,其妻子儿女从山西来大名给大通润和尚贺寿,聘请戏班演出戏剧以示庆贺,前来祝贺的宾客盈门。在这之前,大通润和尚请画匠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持此肖像,来到北京,以两倍的酬金恳请当时的刑部尚书张照在肖像上题字。张照没有推辞,题诗一首:未曾见面先题像,忒煞清奇是法门;假使当年相见了,有何言语好谈论。大通润和尚返回大名府后,将画像挂在方丈室内,见者捧腹大笑不已,一时传为笑谈。

临济寺唯一的遗物是大寺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狮东西两侧分列,体魄雄伟,造型古朴,浑厚大方,挺胸昂首,狮头侧歪,大方耳前叩着,嘴张似吼,前肢略瘦。石刻手法别致,与一般曲背而坐的明清石狮有所不同。石狮各重八千八百多斤,19181114日,冀南镇守使王怀庆统领李阶平将铜音、铁音购置后,先用牛车运至邯郸,再换乘火车运抵北京。初立于徐世昌总统府前,后移往中央公园供人观赏,现立于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口。

据《北京名园趣谈》记载:这对石狮从外表看石色一样,但石质不同,用木棍敲击狮身,一如铁音,一如铜音。发出铜音的是雄狮,发出铁音的是雌狮。《京华漫忆》中有文章记述: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一对石狮,相传雕于唐代,挺胸昂首,却不是向前看,这类造型的狮子在北京只有这一对。据北京专家考证,这对石狮从雕刻纹理自然风化程度看,应该是唐宋时期的遗物。估计是在大街唐宋旧城出土后,由信徒购置,捐献给临济寺院,然后立于临济寺门前的。

民国初年,护国临济寺毁,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尚有残垣断壁遗存,木质佛像的断肢残腿还支撑在那里,景象十分荒凉。建国后,几乎一片废墟,往日旧观不复无存。改建成县水利局船库和预制件厂,今天临济寺旧址一部分被广播电视局占用,大部分成为清水苑小区。

 

6、万寿宫

万寿宫是大名城内的一处道家修行之所,旧址即今马场街南头东侧、宏济桥北的宏济桥小学,座北南向,四至范围即今宏济桥小学。因文献记载较少,碑石无存,万寿宫给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溯本求源,万寿宫本系宋徽宗令各地建造的万寿观,历金、元、明,永乐初年与大名府同时徙建。《明天顺天下一统志》卷四大名府寺观条下记载:万寿观:在大名府治西,元时在旧府城内,本朝永乐初徙建于此。在明朝,大名府道纪司(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机构)设在万寿宫。《明正德大名府志》记载:道纪司,在万寿宫。都纪:王洞澄,本府元城县人;副纪:白守璇,本府南乐县人。而到了清朝,万寿宫不但失去管理大名府道教事务的地位,而且在文献中更是难觅其踪。《康熙畿辅通志》畿辅郡城图中有万寿宫,位置在府城隍庙东侧,但卷九寺观条下无任何记载,而清丰县的万寿宫、清真观、万安宫等道观却有记载。《康熙元城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府城隍庙东侧,在寺观条下无记载。《乾隆大名县志》卷首县城图标明万寿宫在宏济桥北,而在寺观条下无记载。《咸丰大名府志》卷首府城图也在宏济桥北侧标有万寿宫,卷六寺观条下也无记载,但是南乐县的演道宫、清丰县的万安宫、开州的太淸观等道观却有记载。《同治元城县志》卷首元城县附郭图中标有万寿宫,位置在宏济桥北部,而在卷二寺观条下无记载。查阅《大名县宗教志》,清朝民国时期大名城的道教中心移至府关帝庙东侧的吕祖祠,已非万寿宫。

种种迹象表明,因清朝皇室崇佛,作为道观的万寿宫地位衰落,一度迁移至府城隍庙东侧,并丧失其道观的功能,在上述旧志中的寺观条缺载就是一个实证。《乾隆大名县志》将万寿宫抬一格书写,说明万寿宫与皇帝有关,是恭贺皇帝万寿无疆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普通的道观了。关于万寿宫的职能,周围居民回忆称是清朝官员迎拜的场所,还类似于现在的宾馆,曾有一位武小姐居住其中。万寿宫既然与皇室有关,还担负着一项拜牌的职能,大名道、大名府等官员在给皇帝拜年之前,率大小官员在这里演习朝拜礼仪,前奉牌位,恭然拜叩,以防失仪,出现大不敬。民国成立,皇帝取消,拜牌职能自然取消,19124月,即将万寿宫改建为大名县立女子完全小学校,设高级、初级各1个班,俗称宏济桥女子小学,首任校长是詹子沾。1924年春,又成立大名女子师范讲习所,翌年改为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建国后,招收男女学生,方结束女子小学的历史。

万寿宫建筑规模,知情人回忆,在清末民初,大门居中,两侧是一排房屋,北是第二排房屋,有南屋8间,再北是过厅,左右两侧各有一四合院,再北是影壁,后面是一处三合院,三合院后面是广场,东侧有房屋,正北台阶之上是一排房屋,西北是厨房。

万寿宫何年迁建张小街,何年迁回宏济桥?张小街西侧街巷称宫里是与万寿宫有关,还是与泰山行宫有关?清末在万寿宫内居住的武小姐究竟是何人?等等。这些谜团只能待博识之人揭秘了。

 

7、吕祖祠

吕祖,全真教对吕洞宾的尊称。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山西永乐县人。传说吕洞宾在64岁才进士及第,后来游历京城长安,遇上钟离权,点化成仙。元代封为孚佑帝君。从北宋以来,有关他的民间神话甚多,是八仙之一。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南城门瓮城内始建大名府关帝庙时,就附建有吕祖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大名府关帝庙迁建道前街时,吕祖祠也随之迁建于关帝庙东侧,有北屋三间,东西配房各两间。

吕祖祠除日常法事活动外,每年定期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循例举办一次祭神祈祷活动。祭神祈祷活动前夕,由绅富大户出资捐助,邀请巧手纸扎工匠数人,在关帝庙院内,扎起一艘十余米长的大纸船,船上扎有两层楼房,门窗内有纸剪的各种人物花草,船甲板上扎有数十个立体纸人,如小鬼、判官、男女亡魂,船头上站立一个较大的纸人阴阳判官,其脸部一边用白有光纸、一边用黑有光纸,糊成黑白各半的阴阳脸,双手拿着生死薄,形象威严,个个纸人栩栩如生,船周围还放着扎糊好的数十只荷花灯,整体造型颇为壮观。十五日白天整天作法事活动,道士们分班轮流念经。凡是在大名城居住的军政商绅各界外地人,近年有亡故亲人好友的,都要具备供品香烛,并将亡故之人的姓名、年龄等列一清单,一并交给道士,予以超度。晚上七八点钟,众道士身穿法衣,手持乐器,列队将纸船送到西城外焚烧。

清朝民国时期,大名城道教以吕祖祠为最,吕祖祠替代万寿宫管辖大名城道观事务。民国《大名县志》记载吕祖祠著名道士有宋宇秀。宋宇秀,大名县孙甘店乡南石冲人,学道吕祖祠,不讲修炼之术,专意经史,喜好与宿儒老师来往,交游文人墨客,不与品行不端之人结交。当时的大名县拔贡颜崇善、南乐县进士武勋朝凡是来大名府城,皆在吕祖祠住宿,宋宇秀持弟子礼。光绪末年去世。宋宇秀的弟子康某某是吕祖祠的主持,武术较好。民国时期,城内遇有法事活动,众道士身穿法衣,手持乐器,列队出游大街,少则二十多人,多则三四十人,边行走边演奏。前有主持康某某,边行走边挥舞飞刀或链子锤,出神入化,满街观众皆大声喝彩,气氛异常热烈壮观。

康某某弟子崔理贤是吕祖祠最后一位主持。崔理贤原在馆陶县学道,1920年前后赴北京进修,二年后受戒,因成绩优秀,获赠纺绸道袍一件。回大名后,即作吕祖祠主持,并协助师傅康某某管理全城道教事务。1954年理贤去世后,吕祖祠道教活动也告结束。随着破四旧、文革等,吕祖祠旧貌荡然无存。

 

8、元城县文庙

元城县科举在大名府各州县中为第一,明清两朝英才蔚起,据统计有进士35人、举人156名。文教之盛与元城县文庙密不可分。元城县文庙位于羊市街北头路北,座北南向,为别于大名府文庙,俗称北文庙

明永乐初年(1403年)自故城徙建,面积几乎与大名府文庙等同,分两大段,东大段10亩多,通往北大街和羊市街,西北还有一小段,2.5亩。经过多次修建,元城县文庙建筑布局略有变化。古代官学学宫,依循左庙右学之制,左为孔庙,右为学宫(即明伦堂)。元城县文庙最初遵古制,后不知何故,改为东学署、西孔庙。见康熙、同治两《元城县志》学宫图。

孔庙正南是影壁墙,影壁两侧各开有两个门,取儒家仁、义、礼、智道德观念,东名礼门、西名仪路。过影壁北行是棂星门,为牌楼式建筑,北行中间有砖砌甬道,过泮池、戟门直达大成殿。泮池东侧是名宦祠,祭祀晋朝元城县令乐广、唐朝张志文、明朝兵备道卢象升、梁忠清,直隶巡抚于成龙、朱宏祚、赵宏夔、郭宏祚,大名知府吴允谟、元城知县王辉。泮池西侧是乡贤祠,祭祀明朝工部郎中董芳、吏部侍郎董复亨、叙州知府陈绶、平凉同知钱通、陕西按察司刘瑜、进士张瑄、廪生张梦维。戟门左右各有房屋三楹。经戟门北行是中心建筑——大成殿五楹,居于九级高台之上,内供奉孔子。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各有房屋五楹,名东庑、西庑,明清时期元城县凡是秀才及以上的读书人的牌位密密麻麻罗列其中。

学署原来在孔庙西,后移到孔庙东。学署最南端原来建有文峰壁,后拆除。文峰壁北是影壁,影壁北为大门,大门之上建有魁星楼,大门东是敬一亭。再北行,西侧是刘忠定公祠,忠定公是北宋文学家刘安世的谥号,祠西有小门通往孔庙。刘安世祠原来在文庙西,年久失修,荒废。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元城知县冯缵京迁移到此地,建有堂屋三楹,南有大门,冯缵京捐献出俸银的一半作为建造费用,其余部分由县庠生苏芸赞助。刘安世祠正北是二门,二门三楹。二门东侧是训导署,大门南开,前后两处四合院,前院是办公区,后院住宿区。二门北是明伦堂,明伦堂前原来有东、西斋房,后拆除。明伦堂北是教谕署,也是一处四合院,教谕署东是空地。

文庙东有崇圣祠,偏东有节孝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教谕杜清远、训导崔光典捐俸禄创建。在文庙西北部,原来有魁星楼一座,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动工兴建,次年六月竣工。魁星楼本系元城知县蔡时鼎为县学聚气,祈求文风昌盛,采纳行家建议所建,竣工当年即中进士二人,一时士子向学,科甲大盛。楼下祭祀文昌帝君,后迁至城南。魁星楼历经风雨飘摇,因文献缺载,不详何年倒塌,后改建在县学大门之上。

1914年,元城县废入大名县,文庙同时亦废。1920年改作大名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分校,临近北大街部分地段还做过警察局,建国后为县食品公司。现在旧貌无存,大部分辟为民居,惟有一通碑记尚存。

 

9、元城县城隍庙

元城县城隍庙坐落在北城隍庙街中段,为别于大名府城隍庙,俗称北城隍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北城隍庙街名称的来历是因元城县城隍庙在此而得名。北城隍庙是相对于南城的大名府城隍庙而言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若因考据不慎,指称大名府城隍庙在北城隍庙街,那将是笑谈。

明永乐初年,元城县自故城徙建的时候,没有建造城隍庙,而是附祭在大名府城隍庙,祭拜的时候先大名府然后元城县。因此,元城县不但不能专祭,而且还时常受到讥笑嘲讽,故而元城知县多次谋议营建城隍庙。此外,元城县有一个民间传说:元城县历史上,有位知县叫贾永年,居官清廉爱民,不幸染病,死在官署。许颖任元城知县后,贾永年托梦许颖,说:我今为城隍,血食兹土。基于这个荒诞不经的梦境,明崇祯十二年,许颖捐出俸银,借机在元城县文庙西南空旷地带创建城隍庙,全县民众不分男女老少也纷纷踊跃捐输,使城隍庙顺利建成,不再附祭大名府城隍庙。贾永年的事迹虽然无从查考,但他居官正直清廉,为民众仰爱,人们把他作为神祗来祭拜,也在情理之中。

元城县城隍庙坐北向南,有大门、二门、两廊五楹、大殿五楹、寝殿五楹,形制巍峨壮丽,可与大名府城隍庙堪称伯仲。路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与路北城隍庙的大门隔路相望,进大门,穿二门正北直达正殿,正殿之后是寝殿,东西两廊各有五间配殿。配殿内的墙壁上绘有人死后在阴曹地府遭受种种酷刑的壁画,形象逼真,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促使人心向善。塑像有路神、黑吉角、白吉角等鬼神,神态怪异,面目狰狞。正殿中间是元城县城隍泥塑坐像,庄严肃穆,两侧站立有手拿生死簿的判官和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寝殿是城隍夫妇卧室,内部摆设与大名府城隍庙一样,都是一些生活起居的物件。

城隍庙西侧有一座吕祖祠,是一小型道院,主持道士主要负责管理城隍庙事务,兼为他人做一些法事,法事收入可以维持生活所需。最后一任主持道士叫理敏。

城隍庙自营建以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大规模重修一次,剩余的400余吊铜钱存放当铺,所得利息作为日常修缮基金。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过境,当铺受到冲击破产,基金丧失殆尽。同治十一年(1872年)春,吴大镛任元城知县,照例拜谒城隍庙,目睹庙宇丹青剥落,屋瓦倾圮,杂草丛生,庙务几尽荒废,遂力主捐资重修。因民众财力拮据,倡导捐资难以实行,吴大慵出俸银维修,又拿出400吊铜钱作为日常修缮基金。考虑到主持庙务道士的日常生计问题,又筹资150吊铜钱,以其利息作为道士日常花费之用。

1929年冬,国民政府废除神祠令下,城隍庙遭到破坏。19472月,国民党军退出大名城后,人民政府开展破除封建迷信,在拉神庙等运动中,城隍庙难以幸免,道士难觅其踪,砖瓦、木石荡然无存,庙基多辟为民居。今天城隍庙旧基之上,信众建一小屋供人祭拜,往日建筑规模渺不可寻。

 

10、元城县关帝庙

元城县在古城内官方建造的三座大型寺庙,除前述的文庙、城隍庙外,就是位于满洲街北端路东的关帝庙了,为别于大名府关帝庙,俗称北关帝庙。整座关帝庙周围为红墙,庙顶为深绿色釉瓦,造型古朴,庄重精巧,气势雄伟,规模形制丝毫不亚于大名府关帝庙。因文献失载,碑石无存,始建年代不详。

元城县关帝庙座北南向,占地四千多平方米。南为大门,门上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戏楼,戏楼两旁各有角门供人出入,东西配殿各有三楹,正中大殿五楹,内供奉关羽,关平、周仓陪侍两侧。经过历次运动,这座庙宇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今天,大部为民居,在最南端原大门旧址,盖有半间房屋大小的地方,供奉有神像,以存旧迹。

以元城县关帝庙为轴心,是一处寺庙群:东数米远有一处土地庙,门、院、殿齐备,为一座中型庙宇;庙北墙外紧邻有一座大型观音庙,有大门、院落、配殿、廊房、大殿等建筑;观音庙紧邻偏西有一座一进三院落的大型老爷庙,北靠城墙根,因地处偏僻,香火不盛,两位主持道士依靠刮盐土,淋硝盐维持生计,1927年后,道士弃庙离去。

除南北两处关帝庙外,古城内还有九座关帝庙,其中两座比较奇特。一在马场街,俗称双关帝庙,为中小型关帝庙。有大门、二门、东西配殿、大殿,大殿内塑造有两位关帝神像,均为坐像,一文一武,武关帝披甲带盔、红脸长须,文关帝扑头绿袍、金面长须。形则文武,实系象征一生一死。大殿外有长联一副:汉封侯清封大帝,生为将死为正神。另有一说,是在同一座庙中建有两座关帝庙。因此庙过早被拆除,一座庙宇供奉两位关帝,究竟是何原因,真相已无法考证,永远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了。二在南寺胡同街通往大寺街东西胡同内,坐北向南建有一座骑马关帝庙。庙仅一间,内塑关羽顶盔贯甲骑马提刀,一侧关平一手持剑一手托印,一侧周仓持锏怒目而立。庙外立有一根八米高的旗杆。此庙虽小,但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在西大街还有三座关帝庙:西大街路南正对羊市街口,坐南向北有一座小关帝庙,院内有一口井,井壁有一小神龛,俗称庙中有井,井中有庙。紧对油坊街口路南有座小型关帝庙,建有大门、院落、大殿,庙中有水井。西大街宏济桥南出口东侧,座北南向也有一座小型关帝庙。

在南瓮城内,大名府关帝庙迁移至道前街后,这座关帝庙成为大名县关帝庙,由大名县按时上祭,后来,成为了山西会馆的产业,庙中有一铜质关羽坐像,高三尺。此外,在玉带街西端有一座座北南向的关帝庙,在西瓮城墙外也有一座座北南向的小型关帝庙。泰山行宫大门内左侧一间殿堂内也供奉关羽,虽附属,但也算是关帝庙。

以上关帝庙,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均荡然无存,惜其旧址尚可辨识,还不至于徒发踪迹难觅的感慨。

 

11、观音堂、白衣庵并四瓮城庙宇

观音堂是女佛教徒修行的场所。人们通常把佛教徒分为四众弟子,其中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信徒叫比丘尼,通常称尼姑,她们的修行场所一般俗称尼姑庵。大名城内仅有一座尼姑庵,名观音堂,坐落在南寺胡同接壤处,坐西向东,大门紧对道前街西口,是一处较大型的尼姑庵。一进二的院落,有正殿、配殿,还有数间禅房,供尼姑们食宿之用。观音堂由尼姑主持(剃光头,不留发),而人们习惯把尼姑俗称姑子(音得),观音堂也被世人称为姑子堂,慢慢讹传为姑子台儿。观音堂旧址现在踪迹全无,全部被民居所占。

白衣庵是女道教徒修行的场所。人们通常把女道士称为道姑,民间也俗称姑子(音得),把她们出家修行的道观也称为姑子庵。同样,大名城内也仅有一座姑子庵,名白衣庵,坐落在西大街刘家花园内路东,坐东向西。白衣庵有门有院,正殿三间,厢房三间,主持人是留发戴道冠的女道士,常住有二人,有时候三四人。白衣庵旧址现在踪迹全无,沦为民居。

观音堂、白衣庵的尼姑、道姑们深居简出,轻易不抛头露面。她们的生活来源很简单,一是有时候被人请去念经做法事,会得到一些财礼,二是靠施主施舍和外出向绅商富户化缘求助(乞讨),或到官宦府上求太太小姐随喜施舍。此外,她们也懂得一些医术,为人治疗一些小疾小病,也可得些收入,补贴生活所需。这些尼姑、道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在城内活动,都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后不知去向。

大名城四座城门之外还有四座瓮城,瓮城的设立,既是战略防御上的需要,从风水角度讲它还是藏风聚气的需要,在内外城门之间有一千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分别建有四座中型庙宇,佑护大名城平安昌盛。东瓮城建有东岳天齐庙,为一座中型庙宇,坐东向西,庙大门正西对着内城门。有大门、院落、正殿和配殿,有廊房四间。南瓮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也是一座中型庙宇,坐南向北,关帝庙大门正北对内城门,前有所述,这座关帝庙原先属于大名府关帝庙,后迁建道前街后,改为大名县关帝庙,由大名县官员按期上祭。此外,据老人讲,这里还是山西会馆。西瓮城内建有一座岳王庙,坐西向东,庙大门也是正东对内城门,西瓮城外还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小型关帝庙。北瓮城内建有一座中型玄武庙(有说是南顶老爷庙),坐北向南,庙内还有一座奶奶庙,庙大门也是正南对内城门。这四座庙内都住着一二位火工道人专行香火法事,兼管庙内一切杂务,除南瓮城的关帝庙由大名县政府每年给付一定经费外,其他三座庙宇的道士其生活来源依靠化缘和香客舍施维持。1945年,建立大名市,为防止日寇再次侵占大名城,组织群众拆除城墙,瓮城和庙宇受到损失,在第二、第三次拆除城墙中,被一并拆除,道士离去,不知所踪。

 

12、成氏祠堂

大名成氏的先祖系明初山西洪洞迁民,始祖成兴占籍大名县旧治乡宋曲村,后世遂称大名人。成氏祠堂,俗称成家家庙,位于北大街路西,为清顺治首辅大臣成克巩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成氏祠堂面积仅五分左右,临北大街为大门,大门为歇山式屋顶,两侧有两尊汉白玉石狮子,高约2米,呈坐姿状,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文革中被砸毁,石子用于铺设路基。进大门西行不远,北即为成氏祠堂,祠堂五楹。拾阶而上,祠堂内摆设有成氏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和成基命画像,族人按时祭祀。成基命画像为坐像,真人大小,带乌纱,着明代官服,面目慈祥,与史传所载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相符。1953年,成氏祠堂改作大名镇城关供销社,成基命画像被成氏后人携去珍藏。1968年,祠堂被拆毁。今地址尚在,改建为民居,原祠堂旧貌无存。

大名成氏,在明清时期是大名府的名门望族,成基命、成克巩父子在明清两朝为首辅重臣,其后子孙累世仕宦,从无间断,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文化世家。

自成兴迁徙大名以来,成氏就以科举为业,诗礼传家,走传统的读书出仕的道路,但仅有四世祖成实,通过科考任职淮安府通判,五世祖成就以明经做官应天府经历。至八世,成基命高中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取二甲第十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以成基命为杨涟同门生,受累东林党,落职闲住。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为首辅重臣。时明末内外交困,成基命以一身系天下安危,危难辅政,勤施于国,力挽狂澜,扶危定倾,劬劳不遑宁处。次年九月,遭阉党温体仁、周延儒排挤,称病回家,五年后,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有《云石堂稿》存世。

成基命第三子成克巩,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三甲第六十七名。满清入关,经左庶子李若琳推荐,成克巩仕清,授国史院检讨。后历任吏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少傅兼内国史院大学士,为四辅臣佐政,与巴额同为首辅,权重顺治康熙两朝。在任,励精图治,顺治帝美誉其太平宰相。康熙三年(1664年),成克巩盛满而退。

此外,成克巩还是史学家,书法家,其遗存的书法作品自然率真,非常珍贵。他署年八十一岁的一帧册页,老辣古朴,颇有颜真卿遗韵,可谓经典之作,读之让人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奥。成克巩晚年于宅院中修筑耄学台,日读书其中,著有《清慎堂集》十二卷等,《伦史》编入四库全书。

成基命回乡后,本想在大名府城内创建成氏祠堂,因病没有成功,嘱咐成克巩营建。成基命卒后,按照惯例应建立成基命祠,因时局动荡,成基命祠也没有建成。成克巩告病还乡后,康熙皇帝赐予资金,修葺宅邸,在旧宅东侧建成氏祠堂,祭祀历代祖宗。又在大名府文庙东侧的刘安世祠堂前建成基命祠,前后二堂,左右为廊庑,专祭祀成基命。

成克巩建祠堂时,购置地基是原礼部一陈姓官员的故宅,门前有座董家牌坊正冲祠堂大门,不利祠堂,必须拆除。而董姓家族式微,后人不知所措,成克巩邀请董家后人前来,以不会毁坏牌坊相告。于是改建祠堂大门,后来在维修祠堂的时候连带牌坊一起修葺,时人称成家有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