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园林

明清大名府城遗迹寻踪:园林

发表日期:2011-6-28 20:24:0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1、素园

大名府城东南角,在实验学校东,为明崇祯首辅成基命致仕后建造的花园,是成基命、成克巩晚年读书休憩的地方。素园为大名府一大胜地,也是北方少见的园林建筑,旧志“云石秀区”一景即是指素园。

素园在成基命府邸北部,南北长约数十丈,东西长度是南北的三四倍,其风景之美堪比辋川。素园东倚城垣,城墙外侧的炮台之上建有两座城楼,原本系风水先生为了大名府署而设,因这两座城楼处于素园的正东方和东南方,恰似为素园专设。城墙之下,开挖有一沟壑,宽阔且深,环绕成基命府邸注入一坑塘,夹岸杨柳,因此命名坑塘为“柳塘”。柳塘中间,有一静舫。柳塘西侧就是素园的东墙。从东南门进入素园,两侧松柏好比墙壁,花木茂密,中间有一小径引导前行,至一敞庭,敞庭前面种植有牡丹、芍药等花卉,敞庭北有一堂,成基命题句:“卧云惊圣代,枕石谢苍生”。因而,题额“云石堂”。成基命晚年诗集《云石堂集》就是以此为名。云石堂前有两株青桐,直插云霄。云石堂东有数十本灌木,有方亭,有曲廊,逶迤向南,折而东,倚东墙有书屋,名“深柳读书堂”。书屋上设有望台,登台可望见柳塘和城墙雉堞。

云石堂西边,有禅悦堂,堂前有四方形池沼,种植莲花,池沼前有一口井,可以灌溉。禅悦堂的堂联“源头通活水,初地涌青莲。”正是对此景的描绘。从禅悦堂穿过树林向西,中间有一太湖石,浑厚嶙峋,太湖石旁植有数棵松树。太湖石北有一座楼,名“揽秀巢云”,太湖石南侧有一轩,掩映在竹林中,这里是成基命晚年读书的地方。由此向西,竹林郁葱,突然豁然开朗,使人心情顿然一爽,原来前方种植有数畦蔬菜,中间有小池,水池中心有一座亭子,名“八风亭”,为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水池西,曲折蜿蜒前行,是由一半泥土一半石块垒筑的高岗,高岗的西北方,峰峦高耸,上面建有一草亭,站立草亭远望,北边是大名府署的射圃,西边是大名府学的泮池,俯视东南,府邸、亭榭都在水光树色间。

易经履之初九曰:“素履往无咎”;列子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这是素园的释名。观府邸屋宇,没有世俗的浮华艳丽,园林也没有诡石怪木,一切于自然中得天趣,素园可谓名副其实。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据大名城后,捣毁素园。成克巩致仕回乡后,康熙皇帝赐钱予以重修。成克巩作有《葺素园》,抄录如下:

第后园林依水湾,城隈雉堞带烟鬟。

幽溪鹤步苔痕静,深树云留鸟语闲。

昼锦重沾新雨露,赐钱增筑旧湖山。

花晨月夕优游处,手泽书香俯仰间。

成克巩谢政之后,史载门庭萧然,闲暇之际,以诗文自娱,并引文人墨客游览素园,题咏颇多,旧志均有摘录,尤以清李昌祚所作《素园记》,严绳孙所绘《素园图》著名,时称“李文严图”,今文存图佚。上世纪四十年代,素园建筑尚存深柳堂,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曾来大名考察,现在成基命府邸和素园均沦为民居。

 

2、刘家花园

刘家花园是仅次于素园的一处园林,位于县城西大街东部古槐树北侧,系明崇祯年间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宅邸后花园,占地面积约10余亩。

刘遵宪,字可权,原籍大名县西魏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三月十五日进士三甲第三十九名。初任寿张知县,因廉能,四年后户部主事,不久调兵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御边干才,任甘镇西宁道凉州道大修屯田,勉励将士效命,三年之内大捷。天启二年(1622年)任山西省巡抚天启五年晋升为兵部左侍郎,因边境报捷,升兵部尚书兼管侍郎事。崇祯八年,任工部尚书。崇祯十二年,选大臣入阁办事,刘遵宪众望所归,因有嫉妒者,刘遵宪遂称病不出,上书告老还乡,不然有明一朝大名将又多一位“阁老”。刘遵宪性情品行像罄石一样正直每次退朝坐小室,香茗一壶,诗书一卷安闲度日,门无车马之音。故而,在崇祯时期,朝政严峻,阁部大臣七十余人因罪去职,唯独刘遵宪因为官有清誉,品行端正而全身而退。著有《挥尘集》、《会心录》、《云西桥稿》、《恕罪斋集》、《归田小记》、《筹边余咏》、《友声亭集》等。

 


 

刘遵宪致仕还乡居住在大名城内西路北的府邸。府邸始建于正德年间,分南北两区,刘家花园在北区北部,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花园内栽种各种奇花异草,中间凿有一水池,池中种植莲藕,放养金游戏其间,亭台楼榭幽雅别致,花园内的题额均由黄立极、成基命、孙承宗、郭增光、张铨等明末重臣手书。花园东部偏后有一座清勤坊,牌坊北是刘氏宗祠,供奉有刘氏历代祖宗牌位。刘氏宗东,是一处神祠,供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关帝、白衣大士像。明末李自成大顺军占领大名城后,砸毁牌坊、火焚藏书楼,书籍丧失殆尽,花园也惨遭毁坏,后又整饬一新。

刘遵宪与黄立极、成基命、郭增光等姻亲相连,但是随着刘氏家族后人不振,王谢门楣,渐次零落,刘家花园胜景渐渐不存,旧址改作民居,建房筑基的时候原建筑构建不时出土,曾发现当年花园内莲花水池砖石基址

刘家花园在大名城内颇负盛名,至今周围居民谈起仍赞颂不已。今刘家花园遗物有二:

一为大名石刻博物馆的“陨石”即刘家花园之物。民国本《大名县志》记载:“陨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陨星于城内西街刘家花园,今尚存。”体积约为13立方米,重量5.73吨,呈不规则状,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移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雄公园摆放参观,2002年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院内建亭保管。

一为府邸门东侧尚存一株古槐。大名城内有八大古槐,刘宅有三棵,人称“三槐吉地”,当年购置此地时,槐树已三、四百年,应为宋槐。今仅存这一株。古槐呈龙形,树龄千余年,古朴宏伟树干直径约1.5米,树冠由东南北三枝主径组成,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形,枝角上伸似头部,角、须、眼、鼻、口明显逼真,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为观止,卧龙古槐。古槐饱经沧桑,作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在仍旧枝繁叶茂,以其强盛的生命力诉说着古城往日的辉煌。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花园                   刘颖悟  绘 

 

3、汇园、大隐园、李家花园

汇园在今大名城西北刘军庄村,刘遵宪子刘六德所建。

汇园既无山水之胜,又无奇花异草,建筑简陋,只因建造之人系大名府才子刘六德而知名。刘六德,字智侯,聪颖豪迈,以纨绔子弟习气为耻,博览群书,精于古人诗赋,嗜好汉唐时期文集,所作文章往往神似。与人交往肝胆相照,喜好酒后作文,落笔洒洒千余字,人人惊叹。时人称大名府有两大才子,一为浚县卢楠,晚明七子之一,一为刘六德。卢楠(1507——1560),今河南浚县人,明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其赋作受到王世贞高度赞扬,被王世贞列为“后五子”。其遭遇曾被冯梦龙编成《卢学士诗酒傲王侯》,收入《醒世恒言》。刘六德虽与卢楠其名,然而知卢楠之名的众多,而知道刘六德之名的寥寥无几。

清朝入关后,刘六德绝意仕途,于大名城西北角购置宅基,营建一处园林,取名“汇取”。园林四周为水,放眼望去水波潋滟,园中植竹栽柳,四周养鱼种莲,每日谐二三诗友,清酒一壶,围棋一局,吟诗赋句,悠哉乐哉,堪称化外之区。有时与修行之僧道之徒,讲经论道,参悟哲理。著作有《智侯遗集》。刘六德故去,园林亦荒废,今故址尚在。

此外,大名城内官宦之家的园林还有张应凤故宅中的大隐园和李庭芳的李家花园。

大隐园,在东大街路南布袋街,园中有井,井旁有一太湖石,其他亭台楼榭布局等不详。张应凤,元城县(今大名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七十七名。因政才干练,升迁为陕西按察副使。因力争楚王孙无状,违背朝论,改为沅州知州,后又任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听信谗言,欲将张应凤调职,张应凤辞职还乡。大隐园即张应凤还乡后建,今天,胡同内仍有张家后人居住,为清晚期建筑,但太湖石、古井已经难觅踪迹了。

李家花园,在今城内西大街宏济桥西侧,俗称“羊坑”。明山西按察使李庭芳建,规模形制不详,据推测,一般花园均在府邸之后,羊坑南部可能是李庭芳故宅。李庭芳,魏县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先后任职房山教谕、国子监丞、工部主事员外郎、南京户部郎中、河东道副使,政绩卓著。询问周围居民,都能明确指认羊坑,但是问及李庭芳和李家花园,茫然不知,可能是李家花园废弃时间久远,或李家花园名气稍逊其他几处园林的缘故。羊坑早年池深水清,近年来,成为污水坑,垃圾堆积地。

 

4、晚香堂

北宋名相韩琦留守大名府时,重阳节在府治后园宴请宾客席间韩琦呤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见韩琦《九日小阁》)因韩琦辅佐三朝,保全晚节,在旧大名府治后圃筑晚香亭纪念。

明隆庆四年(1570年)大名知府王叔杲在大名府署仪门东侧始建宾馆,中间建晚香堂三楹,以存韩魏公遗迹。晚香堂前有三小门,中间为“魏国遗芳”晚香堂外空地上,凿水池,种植莲藕,绕小径种植竹子。之外,遍种黄花,并建一亭,因常邀大名府士大夫、乡绅座亭上,辩论古今,“得以其遗”,故而匾额“挹芬”。万历二十年(1592年),大名府知府涂时相又在晚香堂后建袭香亭。清康熙九年(1670年),大名府知府周邦彬挹芬亭、袭香亭倾圮,移建挹芬亭于袭香亭旧址,重建袭香亭于原址北,又增修介石居、听嘤轩、迥廊等。中间迤东有“嘉谷亭”。康熙二十年(1682年)间,大名府知府鲍复昌嘉谷亭前东、西两厢,西为“清风书屋”,学使吴应棻题,为幕友所居;曰“袭香亭”。后“嘉谷亭”废,成克巩《嘉谷亭碑记尚存后来“挹芬”、“袭香”二亭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大名知府黄立隆修葺晚香堂,改“挹芬”为“桂香阁”,祭祀文昌帝君;改“袭香”为“关帝庙”,以镇衙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名知府锡龄阿补修晚香堂,其余仍旧荒芜。

《咸丰大名府志》存有晚香堂图。晚香堂为五楹,前为月门,出门折而西为二门,二门直南为大门,额曰“晚香旧圃”,乾隆二十年(1755年)间朱守焕题,今已变废。堂前有古柏二,与府治二堂之老槐树,枝叶交翠,古趣横生。晚香堂建筑大概如此。

晚香堂除大名府官员敬仰韩琦之外,还有一可称道之处,就是堂内数快刻石。院东厦下,有方元焕行九方草书石刻,长四尺有余,宽一尺半,笔力最为夭矫(《民国大名县志》存有照片)西壁镶嵌有明隆庆时大名府推官蔡汝贤训恕歌石刻一训恕歌最有益于人心世道,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府韩廷柱蔡汝贤训恕歌石刻并其他三方刻石嵌壁保存。堂外檐东壁,嵌有一方康熙间直隶学使李光地行书题石刻,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 大名知府吴士湘所摹刻外檐西壁嵌有一方大名知府周邦彬碑记石刻。后壁东有一方清直隶总督方观承晚香堂诗草书石刻,苍劲绝伦;后壁西有一方明张元忭晚香堂赋石刻。

1923年后,大名县署与晚香堂隔开,游晚香堂须由准提前经过,直入晚香堂后门,因军队屯驻,或支应之物料堆积,污秽不堪,逐渐废日伪期间,日军将大名中学并晚香堂拆除改建为城防司令部。建国后,为粮食局粮库和面粉厂。

 

5、璞园、大名花园、天雄公园

三处公园名称虽互异,实则前后承袭,因重建而改名,旧址均在大名府署西,建国后,改建为大名县酱菜厂。

璞园,大名知府裕长所建,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造原因是担心夫人因安逸而“怠心生,不可不思而制之。”效仿古人以劳制心,将府署西侧数亩大的瓦砾场(原马厩)改建为花圃。铲除荒草,中间建三楹大厅,名“澹怀草堂”,前面用竹篱笆隔开,竹篱笆内左右各放置一个石几,石几上方刻画有棋局,以备游客对弈。再南数步,建有厂棚一座,为布侯扬的之所。大厅西建有花屋两间,储藏四级花卉。西南角有一土丘,增高为小山,于上方建一小亭,名“可亭”,风清月朗之夜,站立其上,园内风景尽收眼底,眺望东方,城楼、蹀躞,如在眼前。大厅后面是一处广厦,名“竹深荷静亭”,周围栽种丝竹,亭北是一水池,池边有井,水池中间的土基好似水中岛屿,上面用怪石堆砌成三座山峰,上有藤蔓下垂。面对此景,横琴抚曲,别有韵味。大厅四周空旷地种植树木,前柳后桑,夹道杂种花树,有海棠、丁香、紫荆、桃、杏,又种植松柏、修竹。竹篱笆墙外花台环绕,围成一道画栏,栽植有牡丹、芍药。架上有葡萄,架下有麦垄、菜畦,分列交错。因此园一切听任自然,无任何雕绘彩饰,取“太璞自完”之义,命名“璞园”。政随人去,何况此园,随着裕长的离任,继任者疏于打理,璞园荒废。

1923年,大名县长丁春膏将县署西偏旧马号地址,建筑围墙,辟作公园,供人们游玩。筹款购置花卉,建筑台榭,开凿池,植树养莲花,助游玩雅兴。园中有屋宇,名“晚香堂”,“桂香阁”,“大仙楼”、关帝庙。原来有二三处土堆,在土堆上面建草亭,摆放石桌、凳子,供游人歇息。又从乡间古寺庙中,移来三尊铜佛像:铜布袋和尚像、铜观音像、铜疙瘩佛像,放置园中,又建佛亭,修佛堂,点缀景观,供人观瞻,后佛像送往西关,铜布袋和尚、铜观音像送往普照寺,现存文保所。并成立大名公园董事会,有委员10人。后因时局不靖,或驻扎军队,或办理支应局,或改住保安队,公园荒废。

1932年冬,程廷恒任大名县长,看到大名公园荒废,极为可惜,于是筹资修建,历经一年多的建设,楚楚可观,重命名“天雄公园”。 公园四壁绘有八德图,说明文字由杨印滨书写,书法极佳。园内原本遍地荒草,悉数除去,栽种花木,四季均有奇花异草,又在公园南端,建花窖两处,储放盆景花卉,供不耐寒的花卉存养。两座摇摇欲倾的茅亭,重新修整如新,亭下设有棋局,供人对弈。莲花池已经干涸见底,重新凿深蓄水,种植莲藕。

北端假山下,有三块大型太湖石称品字形而立。西北角建有堂屋,并搭凉棚一座,旁边开凿一眼井,夏季地面洒水取凉,小园幽静雅致,城内居民纷纷来此赏玩。因花园距益丰馆很近,县长有时候宴请宾客亦多在此地。

此外,将大名县公署东侧的晚香堂,仍旧作为保卫团总团部,无线电收音所、佛堂、佛阁暂且作为保卫团士兵营房,花园东墙窗上安设收音机一台,早晚播放时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