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大名县餐饮业的百年老号——豫丰饭馆

大名县餐饮业的百年老号——豫丰饭馆(3)

发表日期:2017-11-22 14:20:4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豫丰馆的饭菜,揉合了江南、山东、北京、保定乃至江浙、川蜀风味,又善于创新、提高,品种丰富,可达七八百种。又有高、中、低三个消费档次, “冀南第一饭庄”之誉名至实归。

据大名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中刘省三先生口述,成维林、张建堂先生整理的材料看,主要有:

1、酒菜类:海参扒鸭、烧鸭、八宝鸭、鸡爪鸭、烤鸭、八宝鸡、鸡爪海参、鸡爪翅子、童子鸭、锅贴豆腐、一刀鱼等。

2、饭菜类:虾饼、鱼饼、鱼脯丸子、虾脯丸子、鸡脯丸子、八宝西瓜、香茄夹、布袋鸡、金银鸡、凤鸡、板鸭、鱿鱼卷、火腿、哈尔巴(烤猪)、鸡爪燕窝、烩燕窝、烧熊掌、烧白菜(整棵,上盘后不散架)等。

3、火锅类:菊花火锅(涮羊肉)、海拌火锅、白汆肉火锅、汆丸子火锅、全家福火锅、杂拌火锅等。

4、面食和粥汤类:点心包子、开花馒头、家常饼、荷叶饼、螺丝饼、烫面饺、眉毛饺(三鲜)、荷叶粥、莲子粥、鱼唇粥、燕窝粥、乌鱼蛋汤、口蘑汤、榨菜汤等。

    豫丰馆所承办的包桌酒席,有各种档次、多种规格,主要有如下数种:

1、四四席。两荤两素,四个盘、四个碗。售价每桌二元。(银元,下同)

2、八八席。八个酒菜,八个饭菜,八个盘,八个碗。八盘中五荤三素(凉菜根据季节调换品种)。售价每桌四元。

3、十三八席。八盘,八碗,,八盘八碗是五荤三素,外加五个小碗,五个小碗中四咸一甜。售价六元。

4、三八席。八盘八碗,外加八个小碗,八个小碗为二咸六甜,甜菜中有拔丝山药、玻璃藕等。售价每桌八元。

5、五股八盘。五股指鸡、鸭、海参、翅子等。八个九寸盘都是丸子类的菜。售价每桌十元上下。

6、海参席。四甘、四鲜、四盘、八个小碗、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一道点心。售价每桌十二元。

7、翅子席。在海参席的基础上,多加四个大件,四道点心,另给每位加一个鸳鸯盘(内盛核桃沾、杏仁酥等)。售价每桌十六元。

8、燕菜席。在翅子席的基础上,外加一个烤方(即用猪臀尖肉。在炉火内吊烤,外抹酱油加佐料,上桌后用蒸熟的面食裹起来吃)。售价每桌最低二十元。

9、满汉席。分三次共上盘碗一百零八个,另有整个小猪(乳猪)经烫制、烧烤上桌。吃用时是三茶四桌,三起三落。用的果实全是整果,桌面台布也在三起三落的换新之列,此席只有达官贵人举行大典时才摆,一席最多可供3040人同时来食用。

另据刘希堂重孙刘颖悟先生介绍,他从前辈老人那里听说的传统菜名还有:溜什件、爆三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宫借宝(用活虾拌盐,掺入花生米,油炸,最后再形成每一个虾都怀抱一个花生米的效果,吃起来焦香鲜脆)、老虎丸子、溜腰花、烧南北、摊黄菜等。

从以上繁多宏大的菜谱来看,它的经营规模和水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是大宾馆、大饭店所不及的,它体现了餐饮业的最高追求,甚至达到了极致。可见,当年的豫丰馆是多么的辉煌和荣耀!

 

 

可惜的是,豫丰馆衰败在日军侵占及冀南大灾荒时期。

193711月,日军侵占大名。为抗拒日军的敲诈、勒索与迫害,馆主刘希堂挺身而出,痛斥敌伪,却被打伤致残,以后终生未癒,形成踮脚。甚至日军强行占据了豫丰馆达一年多的时间,经人周旋,才倖倖地搬走。此后,豫丰馆勉强维持,生意每况愈下。1943年春以后,冀南连续出现大面积干旱、蝗灾、霍乱疫病、饥荒等,豫丰馆仍秉承祖训,施舍穷人,搭棚放粥。据刘颖悟先生说,老奶奶(刘希堂妻)常说,豫丰馆没做过对不起人的事,遇上荒年,就放粮放饭,没有白面了,就放杂面。后来自家都揭不开锅了,也得让穷人能拿啥拿啥,能吃啥吃啥,能救多少人就救多少人。1944年,具有百年历史的豫丰馆终于支撑不住,被迫停业。1945年和1947年,大名经历了两次解放,不少时间处于战争和备战状态,没有复业。

 

所幸的是,后期的益丰馆培养了一批名厨、高厨,如后来周良材在大名开设了“豫沁园”、刘志文在大名开设了“又一家”饭馆,延续了豫丰馆的传统和特色,都很叫座。刘培厚、王锁成、程文生(他第一个打开城门,迎接解放)陆续走出大名,成为邯郸市解放后饮食服务业的一代名厨。刘希堂先生有德有寿,于1959年去世。

 

 

刘炳祥先生于1968年谢世。豫丰馆的第五代继承人是刘炳祥之子刘省三、刘振民等。刘省三于1937年初即进入益丰馆,他历经磨砺,掌握了一手烹饪功夫。但从1944年饭馆因日伪和大灾荒被迫停业后,紧接着就是大名两次解放、土改、复查斗争等,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改造,三反五反,镇反等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饭店仍未复业。1955年,公私合营时期,刘省三受聘参加了新组建的“高级食堂”,任主厨。这个食堂在城内东南部的县前街路南,有5间大门脸,里面一个南北长的四合院,四周全是客房,窗明几净,院内大瓷缸内养着大活鱼,屋内桌子上摆好了酒具、餐具、茶具,每个碟子里放着一个白瓷汤匙,里面注满了香醋。笔者孩童时期曾品尝过高级食堂的饭菜,印象突出的有“春卷”和“鸡蛋汤”,春卷是一种油炸长条状甜食,好像是糯米做成,只觉得鲜香甘甜,至今回味无穷。鸡蛋汤浓淡适宜,香气回溢,极薄的蛋片漂浮在上层,里边还有炸过的膨胀的粉皮,汤汁红润,上撒成段非常均匀的芫荽,入口后酸、咸、香、滑、润,沁人心脾,至今难以忘怀。

1964年,为给新疆培训厨师,河北省搞了一次厨师选拔赛,刘省三被选中,去了新疆一年多,传授烹饪技术,回大名后,又办起了益丰餐饮学校,同时担任大名“二五八(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饭店教师。改革开放后,刘省三在大名县城北关开设益丰饭庄,并收蒋林魁为徒。在这期间,县里凡有重大接待任务,必请刘省三“出山”主厨献艺。如中央、省、地、市领导莅临大名,高级文艺演出团体到大名巡演、大名师范校庆等场合,刘省三必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643日,周总理及国务院工作组视察大名县桑圈村后,吃饭时有一个菜叫“荷花肉”,乃刘省三亲做。周总理俭朴之极,让人撤下去好多菜,留下的菜非常有限,荷花肉却有幸被留下,后来周总理亲自到厨房同师傅握手。同行们无不钦佩刘省三,说:“这才叫真做饭的!”,刘省三于1990年辞世。

仅就菜系而言,豫丰饭馆取鲁、保、京菜之优长,形成了浓淡相宜,咸甜适口,色泽浓重,口味纯正,真工实料的独特风格。豫丰饭的饭菜,烧、炒、爆、炖、煮、溜、蒸、扒、炸、火靠无一不精湛。它的炒菜还有四大诀窍,一是用白油,即当地所产的花生油。二是放甜面酱。三是勾芡挂汁。四是兑清鸡汤汁或猪骨汤。总之,豫丰饭馆的兴衰过程可以给人以深思,它的技艺弥足珍贵,值得留恋,也是一笔财富,可供后人借鉴。

 

刘尧

刘润田

刘绍堂

刘培武

刘天之

刘希堂(1959年去世)

刘炳祥(1968年去世)

刘省三(1990年去世)

刘少华(1998年去世)

刘炳如(早夭)

 

 

                                                   (本文写于201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