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大名县餐饮业的百年老号——豫丰饭馆

大名县餐饮业的百年老号——豫丰饭馆(2)

发表日期:2017-11-22 14:20:4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豫丰馆根据当时的需要,设有里堂和外堂两种管理方式:里堂有里堂头和帮里堂头各一人负责,主要安排店内接待和雅间酒席。外堂由外堂头和帮外堂头负责,主要安排对外联系和承接大型宴席,将饭菜送至客户指定地点并负责排筵、撤筵等事宜。

豫丰馆由主灶师傅掌勺出菜,菜品的色、香、味、形,均由主灶师傅负责。主灶之下,设红案头一人、帮红案一人,他们按照主灶的要求,准备好原料、半成品,备主灶随时调用,同时,还为主灶打打下手。主灶之下有二灶,其任务是为红案加工各种原料,如切肉丝、切肉片,焯烫蔬菜等,以备红案使用。白案负责面食加工,如蒸馒头、蒸花卷、打火烧、蒸包子等。黑案负责勤杂活儿,如和煤、添火、洗涮杯盘碗筷及打扫卫生等等。跑堂伙计的角色很重要,要求尽量年轻,五官端正,口齿伶俐,头脑清楚。一般情况下,都由掌柜或者堂头迎宾,根据客人需要安排房屋。跑堂伙计引导并唱数,重新抹桌子掸尘,安顿客人落座,端茶上水,奉送黑白瓜子及时鲜果蔬等,然后报上菜名,请客人点好菜后,经过瞬间的编排,伙计一字不拉地喊唱出客人所要的饭菜和酒水,客人和前灶都听得清清楚楚,灶厨随即安排做菜。不一会儿,多种菜品按照先凉后热、先荤后素、先肉后鱼、先菜后汤的顺序陆续上桌。掌柜或伙计还会主动征求客人对饭菜的评价,不好的,马上无条件调换。一般的熟客,伙计会揣摩他的胃口,点上他爱吃的饭菜,或者介绍本店新品种、新口味,一张口就说到客人的心窝子里,乐得客人像被挠了胳肢窝似的。大名一带饭馆的规矩都是先吃饭,后结账,挂帐的也不少。客人满意极了的,会顺手给伙计几个赏钱,也叫小费。尔后,伙计都把它交给柜上。

旧大名县城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街上往往有些混子、痞子或地头蛇进店闹事。一次一个痞子要了一碗红烧肉,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屎壳郎放在肉里,然后喊来伙计,问:“你看碗里是什么?”伙计一看,急忙捡起屎壳郎一把放进嘴里吞了下去,说:“这块肉烧糊了,再换一碗!”把肉端走了,这个痞子顿时目瞪口呆。随即伙计又端上来一碗红烧肉。这个痞子看到豫丰馆如此以德报怨,再也不来找事了。类似这样的事很多,都被豫丰馆的掌柜和伙计一一化解了。

 

 

豫丰馆每天开业前,开一个布置准备会,由外堂头召集主持。根据需要和预测,准备当天的原材料并调度人员,重申或强调注意事项;每天晚上打烊后,开总结碰头会,也由外堂头负责。会上,把当天出现的问题、伙计的表现、饭菜的质量、顾客的反映、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等进行总结。如有差错,经过认定,要记录在案。

馆内有一个层层选拔、逐步提升的人事制度。哪一个层次缺人时,均由上一层主管人员提出下一层人员升级名单,最后由主灶决定,其升级程序是黑案升外堂,外堂升副堂头,副堂头升正堂头,正堂头升帮里堂,帮里堂升里堂头,里堂头升白案,白案升二灶,二灶升帮红案,帮红案升红案头,红案头升正灶头。反之,如有不按备料标准和操作规程办事,并屡犯三次以上者免除其升级资格。

在工资待遇上,根据不同层次级别、不同技术要求,实行了不同的薪水报酬,以清末民初为例,共有11个级别,灶头月薪24元(银元),红案21元,帮红案19元,二灶18元,白案15元,里堂头12元,帮里堂头10元,外堂正头9元,外堂副头7元,外堂6元,黑案3元,另外,每天顾客给的小费或赏钱(有时顾客会给灶厨“封红包”),统一由柜上分给。此外,年终从纯利润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分给大家,每一个层次的人,可领到相当于自己的一个月薪水的“红利”。

 

 

 豫丰馆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发展配套了自己的一些附属企业,如粮食坊子、馍馍房、点心房、杂货辅、煤渣店、茶庄等。也与有关行业商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业务联系,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供应渠道,比如送肉的肉铺、送菜的菜户、送水的推车户,送酒的酒坊,送海货的干货店等等。冀南一带名书法家李鹤亭先生的家与豫丰馆交谊深厚。李鹤亭先生经常携其子,后来是南宫碑书法大家的李守诚先生光顾豫丰馆。2010年初,八十多岁的李守诚先生说:“我常和我爹到豫丰馆吃饭,我常吃的饭菜是肉丝烧饼、高汤卧果。”还说:“真正的檀木家具,只有在豫丰馆见过。”并为豫丰馆后人刘颖悟先生写下了:“回家看看”和“刘家花园”的两条大字横幅,表达了对豫丰馆的思念之情。那时候豫丰馆还开设了早餐。那些城内遛鸟的、晨练的,那些往豫丰馆送货的,那些赶大名城内早市的人,不免要赶往豫丰馆吃上一顿早餐。有肉片汤,鸡蛋汤,大白馒头,大油饼等等。一、两个大子吃一顿,价格便宜得很。“你到豫丰馆吃早饭了没有?”成为当时大名城内的一句打招呼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