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建华,男,汉族,大名县人,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副编审,曾任中共邯郸地委办公室副科长、科长,邯郸地区行署宗教事务处副处长,中共邯郸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共邯郸市直工委副书记。在工作中两度获河北省党委系统先进文字工作者,两度获省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主管工作先后获得过国家、省、市奖励。兼职有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委员,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邯郸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邯郸市社科联理事、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主编《领袖莅临邯郸纪实》、《邯郸辞典》,在《河北省中共大辞典》、《邯郸改革开放辉煌二十年》中担任副主编,编撰《邯郸历史大事编年》、《邯郸之最》、《邯郸之迷》、《邯郸烽火》等,有多篇文章被收入书刊报台之中。
大名县城在历史上曾是冀鲁豫一带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商业曾经数度繁荣,相对地餐饮业也比较发达。本文向读者介绍的是创办于清咸丰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衰微于日伪统治时期,留香于解放后的餐饮业百年老号——大名“豫丰饭馆”的一些情况。

豫丰饭馆示意图 刘颖悟 绘
一
据豫丰饭馆主家后裔刘颖悟先生讲,豫丰馆迄于清代。第一代创业人叫刘尧。刘尧生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自幼聪慧,勤勉,是明代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刘遵宪六世孙,清刑部侍郎刘元徵八世孙。原住大名县城西大街刘家老宅——刘家花园。至此时,家境并不富裕。后分家另过,曾回老家县城西北七里的刘军庄短暂务农。后来在县城北街路东搭了个席棚,开了一家面食馆,经营包子、馒头、面条等,以此维持生计。此时约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刘尧的面食馆,用的是河南粮商刘恩诚的麦子、面粉。在生意交往中,刘恩诚看到刘尧老实厚道,本分诚信,慷慨仗义,就常常赊给刘尧原料,使得刘尧节省了本钱,提高了竞争能力,生意做得不错,几年下来,盖了新房,建了店铺,并雇佣了账房先生。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刘尧想在此基础上搞一个更大规模的饭馆。这个想法得到了刘恩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为了表达对这位河南粮商和“当家子”的感激,饭馆起名为“豫丰饭馆”(“豫”为河南的简称,“丰”为利益丰厚之意)。刘尧亲自造厨,几个孩子先后在豫丰饭馆干活儿,主营廉价的大众化饭菜,以优质美味、货真价实招徕顾客。
二
豫丰饭馆的第二代主人为刘润田。他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行四,故世于1917年,终年74岁。他自幼读书写字,书法端正,学问渐长,大有继承先祖,重振家门之势。奈豫丰饭馆人手紧,正在用人之际,且父亲刘尧年事已高,于是,刘润田谨从父愿,于同治三年(1864年),正式弃文经商,并逐渐接过了掌柜职务。经过刘润田的精心经营,在他手上添置了土地,增建了房产,开设了粮食坊子,扩大了店铺。刘润田有文化,他把业务打理的井井有条,饭馆饭菜地道,酒水醇正,丰俭由人,坚持信义为先,使得饭馆客座常满,不论筵席、小吃、小酌,还是拆卖,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博得了人人交口称赞。军政要员,商贾士绅,文人墨客常来光顾,能在豫丰饭馆请客或被请,在当时的大名城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饭馆被时人称为“冀南第一饭庄”。那时,还时兴往客户家送饭菜,用大饭盒子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每当午饭和晚饭前时分,豫丰馆的一二十个跑堂伙计腰扎围裙,肩搭白毛巾,胳膊上㧟着亮晶晶的大饭盒送饭时,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大名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景观。刘润田轻财好施,热心公益,对官民、对社会多有捐献,曾监修文庙,倡办乡团,捐助修城池,深受多方器重,被清朝廷授予“宣德郎”(清制吏员出身从六品可授此职)之职。夫人成氏,得封“孺人”。刘润田过世后十周年(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之际,刘家后人在刘窑村西立碑祀之,碑文为举人、县议员、东区二分区区长孟怀谦撰,南宫碑书法大家,山东省巨野县代理知县卢相之为之书丹。该碑为青石质,高2200厘米,宽85厘米,厚25厘米,后经刘颖悟保护并移至刘军庄村北,现保存完好。碑文称刘润田“开设豫丰饭庄,海错山珍,色色俱备。北海开樽,坐客常满”。民国二十五年(1934年版)《大名县志》记载:“刘润田,大名城北街人,世居刘军庄,前明崇祯工部尚书遵宪公七世孙,前清授宣德郎。咸丰年间在本城北街创办豫丰饭庄。公助赈捐奖,轻财好施,有姜肱共被之风。光绪间,监修文庙,倡办乡团,上宪深器重之。公德配成孺人,力主中馈,绰有贤声。生二子,长绍堂,次希堂,因办理公务,奖七品顶戴”。同时,在《大名县志▪卷十▪大名城内商号》中,有北街“豫丰酒饭馆”之名录。
三
刘绍堂、刘希堂是刘润田的长子、次子。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年(1892——1894年),先后弃学进入豫丰饭馆管理商务。刘希堂分管饭馆,刘绍堂分管外铺。两人配合默契,相辅相成,下有账房先生、采购、总务等管理人员。这时的豫丰馆,门脸为三间大瓦房,四个明柱,板档门。里边为“一进三”的院落,大小共29间。灶台安排在三间门脸的两侧,第一进院两侧有柜房,第一道过庭两侧为客房。第二进院两侧及过庭两侧亦为客房,第三进院有客房及杂物、柴房、偏门等,正屋为最大客房。这幢建筑物为高屋大脊,青砖灰瓦,雕刻精致,古朴典雅,工艺考究。除此之外,另有跨院,一为与豫丰馆仅一胡同之隔的北侧白案操作间及馍馍房,也是一个四合院,二为与白案操作间又一个胡同之隔的粮食坊子和酱菜园,粮食坊子又分东、西两个跨院,前院售面粉,后院售粮食。前院与北大街贯通,后院大门可通往东大街,均可通行大马车。白案操案间以东,是刘家内宅。总计约2520平方米。共计房舍60多间。客房和内宅所用家具极为考究。
刘家是繁盛大族,豫丰馆买卖做大了,对族人多有奉献。本族人遇有红白喜事,凡在本馆吃饭都可以打五——七折。每年清明节,凡在刘氏墓田祭祀归来的,都可去豫丰馆吃饭、休息。遇有修祖坟、立碑、建祠堂等家族事务,豫丰馆都慷慨出资。族人或街坊邻居隔三差五地求助,豫丰馆也予以接济。遇着荒年,豫丰馆就给灾民施舍,曾数度搭了粥棚养活穷人。刘绍堂、刘希堂也因热心公务,而受奖七品顶戴。他们经营期间,豫丰馆进入又一个全盛时期。
四
刘绍堂有两子,长子培武,次子天之。刘希堂亦有两子:长子炳祥,次子炳如(早夭)。1910——1917年间,培武、天之、炳祥先后进入豫丰馆经理饭庄事务。他们是豫丰馆的第四代主家了。
1926年,豫丰馆通过族人刘昆甫父亲的介绍,招雇了一位叫刘随宗的大厨到馆主灶,他曾是大名镇总兵官的厨师,系保定人,此人做京菜、保菜技艺高超,他对人不吝赐教,把精绝技艺传给了豫丰馆,可惜在馆只一年多的时间就病逝了。此后,豫丰馆沿用他的技艺,并根据本地材料特点进行创新,饭菜质量高而且风味独具。尔后又聘请了高仲明。1928年又聘厨师张玉鹤,他有一手祖传技艺,也有独到之处,为豫丰馆又带来了声誉。1929年由王二气主灶,大约五个月。后来就换成在馆内当了多年下厨的宋绍周和周良才主灶,他们保持了豫丰馆的特色,又有所发展。这时豫丰馆已发展到30多名员工了,各种餐具可供300多桌同时使用。仅送菜的盒子就有25套之多。这种送菜的盒子全用铅锡制成,象几层圆笼屉,上带大提系,下层可注装开水,以此保温。菜盒上雕琢的图案精美华丽,因客户身份不同、用途不同而选用不同图案的菜盒,如文人用如意图案盒,武人用狮子、豹子图案盒,等等。
1937年初,刘绍堂、刘希堂兄弟已是70岁左右的人了,全家人口众多,业务繁杂,族人刘昆甫(此人武艺在身,曾办武术馆,有武官职位,又极善书画,其父曾任大名镇总兵官府的总管,其子刘绍先系保定陆军学堂毕业,国民党中将军衔)提议分开经营,经商议,刘绍堂及其子刘培武、刘天之经营粮食坊子、酱菜园、菜庄、煤渣店等;刘希堂和其子刘炳祥继续经营饭庄。同时,豫丰饭馆更名为益丰饭馆,刘昆甫题写了馆名,制成黑底金字的大牌匾,横挂在门楣。此时,刘炳祥18岁,他秉承父志,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掌握和继承了许多烹饪技术和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