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物产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特色物产 >> 漫谈“大名小磨香油”起源

漫谈“大名小磨香油”起源

发表日期:2011-6-24 20:50:1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冯春堂,男,1953年1月出生,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原籍大名县沙圪塔乡东屯村。197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干事,县团委秘书,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刑警队副队长,杨桥镇政府镇长、党委书记、经委主任,县政府经济协作对外开放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等职。研究大名民俗文化,作品多次发表于报刊。

 

 


油绿的芝麻田

 

香油按制作方法分为小磨香油和机榨香油,因香气扑鼻、香味浓郁诱人而得名。因以芝麻为原料,故称芝麻油”“麻油

小磨香油是以芝麻为原料加工制取的食用植物油。纯小磨香油呈红色或橙红色,小磨香油具有浓郁、显著的香味,可用以做汤、凉拌、调馅及用于风味小吃,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此外还用于医药、金属、印染工业等,用途极广。小磨香油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E和芝麻油中特有的芝麻酚、芝麻酚林等物质,这些物质的抗氧化能力极强,因此,芝麻油比其他植物油更宜储存。

 


 

小磨香油有它独特的保健功效。《本草纲目》中介绍:芝麻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使白发返黑能除一切痼疾……” ,据营养学家科学分析,芝麻中富含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能延缓人的衰老,美容等。食用芝麻香油,对保护血管、润肠通便、减轻咳嗽和烟酒毒害、保护嗓子、缓解鼻炎等都有不凡的功效。

 


  

大名小磨香油历史悠久。经考查其起源有二:

一是据1994年版大名县志民族志中记载:大名小磨香油生产在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开始在大名县城出现,第一家作坊的主人是南关回民杨殿魁,他由作勤行生意改为磨香油。当时他从山东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与羊市街口相对处)开设了香油坊。此人极善经营生意,除每天走街串户零售香油外,他还天天往饭铺、包子铺赊销送油,给各铺立下账册子,定期算账。这样一来,小磨香油在大名逐步普及开来。尤其是回民,大多是用香油调味。售油量由少到多,每天可售出六斗芝麻的香油(每斗芝麻二十四斤)。杨殿魁家靠经营小磨香油赚了钱,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辞业回家。走时,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磨油技师受了感动,至半路途中,技师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只有两句话,即:馏到的芝麻,搅到的油,就是炒芝麻后要用木掀扬凉,芝麻越凉越香;搅油时要搅熟,越熟出油越多。杨殿魁回来后,掌握了技术,就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越干越发财。此技艺流传至今。杨家第五代传承人杨东江,20033月在大名县城东香油城开办了大名县大名府香油调味品有限公司,由单户小作坊式经营,走上了机械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

继杨殿魁开办县城首家香油坊后,其西邻王家后来建起了西大街王家老香油坊,现已传承四代。笔者访问了70多岁的王家香油第三代传人王维新和其子第四代传人王增生,见证了其用传统石磨制取香油(俗称“水代法”)的全过程,众人皆称其家香油地道

 


洗芝麻

 


炒芝麻

 


磨  油

 


泼  浆

 


安装油葫芦

 


 墩  油

 


成 品

 

大名小磨香油另一起源是在大名西北儒家寨。世代以磨香油为业的儒家寨东街村民张俭的先祖,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过来时带来磨香油石磨,在儒家寨开办张家香油坊。张家当时制作的小磨香油香飘五里,人称五里香。明嘉靖年间经大名在朝为官的吏部侍郎吕本忠推荐,张家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进过贡,深得嘉靖皇帝赞赏。嘉靖帝赏赐张家一块匾、一盘磨。匾早已无存,那盘磨二十年前被万堤区一个人高价买走。

儒家寨张家小磨香油的出名,带动了当地的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传说明朝时期在现泰山行宫庙前的堡子城南门外(儒家寨历史上曾称堡子城),曾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分别为张家、李家、甄家、陈家、田家、刘家、申家、赵家,此盛况一直延续到清代。

 


修复中的泰山行宫庙

 


 

经查阅《大名县志》,有如下记载:相传儒家寨原是一座古城堡。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民安居于此,因读书人较多,尊崇孔孟,故取名儒家寨堡。万历年间村中有张姓居官,认为字不雅,遂去掉字改名儒家寨。经询问当地群众,说在村东南(原乡修造站处)有明代张四大王墓,看来儒家寨明代的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儒家寨小磨香油在清朝时期也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田五顷卖芝麻的故事。

相传清代在儒家寨南门外泰山行宫庙附近,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此泰山行宫庙名气很大,来这里拜神上香的香客来自四面八方,小磨香油一是作为敬神在庙里点香油长明灯长年消费,二是作为地方特产被带往全国各地,三是药行采购,以致八大家香油坊个个生意兴隆,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芝麻种植业。当时儒家寨南街有一田姓老汉,家有十顷地,每年种五顷芝麻,是供应香油坊原料的大户,人称田五顷。乾隆年间,一天有一山东客商带十几辆大车到儒家寨采购香油和芝麻,一位土里土气身背挎篓的老汉来到车前,看到车下有散落的芝麻就弯腰去捡,顺便询问芝麻的价格。车老板没把这位老汉看在眼里,故意把价格说得很高。老汉说按你的价钱我卖给一点,随领到他家。车老板到老汉家一看顿时傻了眼,芝麻装了十几大车才装去库房一个角。这个田五顷卖芝麻的故事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年龄大和一些年龄小的人都知道。
在清代儒家寨磨香油人员中,南街的李家尤为突出。传说乾隆年间李家香油的继承人李琏不仅香油磨的好,而且学识较深。为区别其他香油坊和提高知名度,李琏在乾隆45年(1780年)将本家的香油坊冠名为五鹿香香油坊。旧县志记载,五鹿是春秋时期位于大名境内的一座古城池名,以大名古城名称作油坊名号,意喻其香油属地为大名和历史悠久。

 


 

还有一个足以证明其历史较早的实物证据,就是儒家寨南街李琏的第九代玄孙李君家现存的祖辈流传的清中期卖香油使用的铜质响牌。此文物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于2007322日鉴定,认定为圆型黄铜卖油响牌。素面无纹饰,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的双孔痕,黄铜铜质较好,古代用作卖油敲击叫卖使用。产生年代清代中期” 清朝始于公元1616年,亡于1911年,共295年,其中期拟应为嘉庆(1795—1820年在位)年间,此实物证明:在清朝嘉庆皇帝时期的距今210年前,大名儒家寨李君的先祖就在大名土地上开始生产买卖香油了。

 

李君受邀参加中国世贸国际论坛,就大名府小磨香油发展问题与专家交流

 

大名香油究竟始于何时?尚需近一步考证。

经过一代代大名人的努力,大名小磨香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香油产业,使香油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大名的一项特色产业。

 



现代化的小磨香油生产车间
 


规模生产线

 


精心检测与包装 

 

目前,全国31个省(市)都有大名小磨香油,足迹还遍及国外;据不完全统计,大名小磨香油年消耗芝麻10万吨,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产量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大名县已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第一县,2004年11月大名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小磨香油之乡称号,进一步提高了大名小磨香油的知名度。

 


 

愿大名小磨香油千年传承,永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