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饸饹取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压出的饸饹筋细、柔软,用筷子可夹起整碗饸饹,属回族名吃,主要原料:荞麦、小麦、小米(原始做法);荞麦、小麦、榆皮面(另一种做法),颜色酱黑。卤子用纯牛油熬制的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生姜、枸杞等十余种佐料炒成,辅以绿豆芽,营养丰富,口感劲道,味香,富于食欲诱惑力。食后碗底不留一点断渣。再加上调料齐全考究,风味与重不同,大名城里、城外的人都爱吃,一直流传至今。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深受当地人和外来客商的喜欢。“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大名一带对传统风味小吃荞面饸饹的赞语。它冬可热吃,夏可凉食,风味独特,有健胃消暑的功效。大名有很多专门经营饸饹的餐馆,小摊点更不计其数,论其质量,以南关饸饹最负盛名。

饸饹,是我国北方的传统风味食品,已有几百年历史,古时也称为“河漏”。 《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中说饸饹“舒脾健胃,养生至宝”。元代王祯《农书.荞麦》中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荞麦含有60——70%的淀粉,11%左右的蛋白质、氨基酸、2%的脂肪,还含有铁、磷、钙和维生素B等物质,是营养丰富的粮食。荞麦亦可入药,具有降低血脂,改变胆固醇中脑酸的类型和促进酶的催化作用。还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

又一传说,饸饹面,古称"河落",在明朝初期,有一姓马的饭铺掌柜,以卖羊肉包子为生。他的饭铺门前的小河上有一个小桥,每天,小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由于这座桥年久失修,桥上有几个洞。一天,马掌柜正在收拾客人吃饭后的桌子,听到有人喊:“有人掉河里了”,马掌柜顺声音望去,只见几个人像下面条似的往河里落。走近一看,是几个小孩顺着桥上的窟窿往下跳,原来几个小孩在玩跳水。
马掌柜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想这小孩能从桥上往下跳,如果自己做一个像桥一样的架子,放在锅上,再弄一个盛面的容器放在架子上,然后用力把面压下来,把面落在锅里煮一下,再配上肉卤,岂不更能招揽顾客。说干就干,马掌柜会点木工,他边做边试。他把和好的面放在架子上的容器里,容器的底部弄几个眼,用力一压,这面就从底部的眼中漏了下来,落在锅里,经开水一煮,盛到碗里浇上肉卤,味道美极了。当有人问他这叫什么时,他一时没了主意,想起那天小孩从桥上落水,就随口说:“河落!”。渐渐地他的“河落馆”生意越来越兴隆。

压饸饹

刚下锅的饸饹

熟饸饹出锅

主要辅料—绿豆芽

添汤加卤一美味